【www.arisingsemi.com--语言培训】

第三代诗歌
安徽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部分
1.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
2.“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考察
3.“同志”的尴尬
4.“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
5.说“秀”(英show)
6.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7.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
8.“才”与“就”
9.“还”与“更”
10.广告语中的逻辑错误分析
11.论汉字的性质
12.女字旁汉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13.论取名艺术
14.论地名中的文化蕴涵
15.网络语言不同角度的考察与分析
16.从流行语透视社会心态
17.字、音节、语素、词的相互关系探讨
18.现代汉字构形特点研究
19.谈连动句
20.谈兼语句
21.后缀“子”的类型和意义
22.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
23.手机短信的言语风格初探
24.歇后语与语言幽默
25.“副词+名词”结构研究
26.现代汉语打造新词的几种手段
27.对偶与汉文化
28.网名面面观
29.古今汉语语序比较研究
30.汉字笔顺作用初探
31.《论语》代词研究
32.《诗经》“其”字用法研究
33.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34.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35.简体字与繁体字研究
36.成语中反映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37.《战国策》语言艺术
38.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疑问句
39.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
40.毛泽东诗词夸张辞格探析
41.情景喜剧的语言艺术——从《我爱我家》谈起
42.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词语运用特色
43.古汉语连绵词研究
44.中学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
45.从会意字看古代文化
46.汉语地名的文化意义论析
47.汉字与相关文化现象(字谜、对联)研究
48.《说文》贝部字研究
49.X地方言中的古语词研究
50.X地方言特点研究(可侧重词汇、语法方面)
51.汉语近年来的新词语研究
52.汉字前途讨论研究
53.X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研究
54.家乡人名、地名、演变的文化背景及语言因素
55.手机短信语言研究
56.社会用字规范状况调查
57.几种句法分析方法比较
58.当代社会顺口溜研究
59.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研究
60.X地民歌(历史、人物、传说、风俗、民谣、山歌、小调等)研究
二、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
2.浅探治水神话的蕴含
3.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4.《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
5.试论《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6.《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7.《离骚》神话研究
8.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浅析
9.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0.《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11.《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2.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
15.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16.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
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8.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1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20.《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
21.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
22.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3.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26.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27.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
28.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
29.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
30.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31.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
32.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
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34.论庾信前后期作品文风的转变
3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36.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37.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38.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39.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40.《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
41.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42.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43.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44.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
45.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6.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
47.《诗经》农事诗的历史价值分析
48.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格
49.《庄子》寓言思想意义浅析
50.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51.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52.从《秋兴八首》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53.“清空骚雅”、“幽韵冷香”——论白石词的艺术特色
54.论白居易新乐府的时代意义
55.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
56.论杜牧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57.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58..王维和李白山水诗思想内蕴的比较
59.论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诗歌艺术特色
60.从高适边塞诗看盛唐气象
61.论唐代女诗人李冶诗的艺术特色
62.论李商隐诗的佛学意趣
63.论李贺诗的怪诞
64.论白居易感伤诗的生命意识
65.试析想象力在李贺和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同与异
66.浅论传奇《紫钗记》对小说《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
67.论霍小玉形象的塑造
68.论白行简词的艺术特色
69.论“风尘三侠”形象的道德内涵
70.论杜牧史论诗的人文意识
71.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论苏洵散文的艺术特色
74.论苏轼散文中的“超然”
75.论苏轼词中的“梦”
76.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77.论苏轼黄州词的精神境界
78.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魅力
79.简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
80.论辛弃疾词风的产生
81.论李清照诗的思想性
82.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视角
83.论李清照词中的“愁”
84.论皮日休小品文的政治意义
85.论张元干对佛道思想的汲取
86.论王安石咏史诗的翻新与讽喻
87.论张孝祥词的美学特征
88.论张孝祥诗词中的爱国精神
89.论李煜词的“真”
90.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差异
91.比较温庭筠、韦庄婉约词风之异同
92.从黄庭坚诗的创作看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
9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94.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
95.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96.论柳永词中的赋法
97.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
98.论王安石的词学主张
99.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
100.浅析唐传奇中的“进士——妓女”母题
101.唐传奇命名浅议
102.浅析《李娃传》的情节艺术
103.从《任氏传》看唐传奇作者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
104.试析唐传奇《离魂记》的情节艺术
105.从《枕中记》看沈既济用世出世的矛盾思想
106.从《霍小玉传》看唐代的婚姻门阀制度
107.从唐传奇看科举制度下的士风
108.《汉宫秋》主题辨析
109.浅析元杂剧《救风尘》的喜剧色彩
110.从关汉卿的《蝴蝶梦》看元代的家庭伦理观
111.试论乔吉杂剧的思想性
112.从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看其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113.试析《赵氏孤儿》的戏剧结构
114.《赵氏孤儿》戏剧冲突浅析
115.崔莺莺、李千金人物形象之比较
116.礼教的叛逆  人性的复归——从白行简《李娃传》到石君宝《曲江池》的嬗变思考
117.浅析元杂剧中李逵形象
118.从《张协状元》看南戏的初始形态
119.《琵琶记》主题探微
120.汪道昆《大雅堂杂剧》研究
121.浅析《雷峰塔》传奇的悲剧冲突
122.浅析孟称舜爱情剧的艺术特色——以《桃花人面》为例
123.试论吴炳《粲花斋五种曲》的艺术成就
124.从蒋士铨的《藏园九种曲》看清代传奇艺术的道德化倾向
125.试析李渔《笠翁十种曲》的喜剧色彩
126.《长生殿》现代精神解读
127.试析《错斩崔宁》的叙事艺术
128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家庭女性形象之比较
129.奇才 狂士 诤臣——论《三国演义》中庞统形象审美特色
130.由徐庶与姜维的去留论《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
131.《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成因
132.论《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
133.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奇色彩——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
134.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5.《水浒传》谶言初探
136.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
137.梁山好汉座次的排定和结构简论
138.《水浒传》梁山好汉绰号的文化审视
139.从武松形象看《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140.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析《西游记》中沙僧形象
141.反叛反讽反衬——简析《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
142.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象--《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
143.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和喜剧的超越
144.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看明代白话小说的时代内容
145.试论“二拍”中的徽商形象
146.试析《聊斋志异》中爱情故事的现实意义
147.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
148.试论《儒林外史》中的腐儒形象
149.试析《儒林外史》呈现的科举活动与科举观
150.试论《儒林外史》中“科举功名”边缘的女性形象
151.论吴趼人小说的新闻体特征――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
152.试论《镜花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153.浅析徐渭小品文的个性化特征
154.浅析袁宏道《解脱集》中散文的艺术特色
155.试论袁中道山水游记散文的审美价值
156.浅析陈继儒序跋小品的艺术特色
157.张岱《陶庵梦忆》美学精神阐释
158.论张岱《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的艺术价值
159.试论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2.探析鲁迅《呐喊》《彷徨》中的疾病人物意象
3.论鲁迅小说中的“回乡”模式
4.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5.从阿Q的结局看鲁迅眼中的辛亥革命
6.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
7.论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8.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9.以《子夜》为例分析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特点
10.追溯沈从文泛神论的思想源头
11.试论《二马》中的“陌生化”技巧
12.试论老舍抗战题材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13.以巴金小说《家》为例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家族
14.论巴金《家》中的“多余人”形象。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yuyanliuxue/6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