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学前教育】

勤快
“懒惰”父母与勤快儿女
咋听懒惰,谁都会反感,怎么能把懒惰与教儿育女联系起来呢。而且许多时候父母表现得“懒惰”些,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这种懒惰不是品质上的懒惰,而是与过度保护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策略。
许多父母对孩子特别关怀,除了读书什么事都不让孩子碰,分工非常专业。
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其它事等长大了再让他们干也不迟。所以,每次当孩子对家务表现出热情时,总是被父母们好言谢绝,有时甚至是粗暴地谢绝。拒孩子于千里之外,不理解孩子的一片好心。
努力想把孩子塑造成读书的机器人,希望能够产出高质量的专用产品,而不需要其他的附属产品。而事实上,人与产品是不一样的,人生活在世上,生存的基础就是劳动,说穿了读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劳动。没有劳动能力,也就不会应用书本的知识,那么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能成为书呆子。

孩子来到世上,一点点地长大,朦胧地感知到,原来吃的东西是这么来的,通过洗净、分切和煮熟,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也蕴藏着强烈的探究心理。
曾记得女儿小时候,很想参与她母亲的家务。
可她的母亲总是不让她来做,怕做坏,如弄伤手啦,打破碗啦。
试想一下,对一个孩子一生而言,这一点点损失算得了什么呢。
而通过劳动,既能开发大脑的思维,又能掌握那些生存的基本技能,何乐而不为呢。况且这种劳动有利于调剂学习的紧张。

渐渐地,我明显地感到随着女儿的长大,对家务的兴趣逐渐减弱了。
许多父母等孩子长大了,才觉得应该让孩子做些家务了,认为孩子大了,要做点事了,否则会认为不勤快。
那时的孩子就容易造成被动,你叫他们做也不一定愿意。
好在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时,就鼓励女儿来参与家务劳动,给予她良好的锻炼机会。

从潜意识来说,或许我有点想偷懒的思想。因为,单位里的工作任务很重,加上身体又有些不便。
所以,一些家务也没有积极去做,那时想到是便是鼓励女儿,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当然,这些家务不但不会影响她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锻炼她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协调技能。还能从小培养劳动光荣,劳动能够创造财富的意识。
并能通过劳动,享受成功的喜悦。
平时,只要我们父女俩在家,往往由她煮中饭给我吃。
那时她才10岁多一点,中饭一般都是吃方便面,用开水泡上3分钟就成。所以我只顾自己做事,由女儿代劳把面条泡好。
当她11岁时,暑假时我们家里住着4个孩子,2个11岁,1个9岁,1个8岁。
有时我没有工夫,只好由女儿负责,做好中餐,解决4个孩子的就餐问题。
当然做餐时,他们都会齐心协力,共同配合劳动。
当女儿12岁时,暑假时家里有相当一段时间,白天只有2个孩子,另一个是9岁,后来又来了一个10岁的女孩子,中餐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
有时是面条,有时是韩国泡菜炒饭,有时是外面快餐店解决。
其实,在这前半年,他们3个孩子已经用火锅自己解决中餐了。起初我还不放心,我说:“你们要等我下班回来后,才能动手做菜烧饭”。

可等到我回到家时,已近中午12时,3个小家伙饿得哇哇叫。
忽然有一天,当我回家时,发现他们已经吃得锅底朝天,自己动手做好火锅,吃得津津有味。
从此后,他们还说:“你以后不要来做饭,我们自己会解决的”。
这样的生活,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每年暑假我们家里至少有2个孩子,有时候达到

4、5个。如果什么事都由父母来解决,不但我们应付不过来,而且孩子也得不到更好的照顾。

所以,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把接力棒交给孩子”的想法,由他们自己解决一些小问题。如折被子、擦席子等事情都由他们自己去做。
有时候一起去“莱必堡”吃快餐,我总是帮他们占着位置,由他们去买菜饭。
我要免费的姜茶也由我女儿去倒,要加饭也由她去解决,我表现得很“懒惰”。
当然,我也不是真正的懒惰,如果是这样,那么女儿也会以我为榜样,也会不愿意做。我只是在女儿能做的事情面前,稍稍表现得不勤快些。把这个机会让给她,既锻炼了她,又放松了自己。
我发现,在这样的场合,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孩子占着位置,家长们奔东奔西地忙着。
结果点来的菜孩子不一定喜欢,做父母的软硬兼施,要孩子吃下去,孩子无精打采,没有兴趣。
事实上,一切兴趣都是来自于参与,如果孩子参与了点菜买饭,奔东奔西张罗着就餐的事,当一切准备就绪时,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父母热情洋溢的夸张,孩子怎么会对自己的成果不感兴趣呢。

包办的婚姻没有幸福,这谁都知道。可包办的事务、学习,同样对孩子也没有兴趣,这一点许多做父母的恐怕就没有那么在意了。

记得有一次,“艾尼云”、“碧丽斯”台风来临前夕,厨房的灶裙上蚂蚁到处都是,这可是件揪心的事。
当我正在肃清蚂蚁的时候,女儿和亲戚张磊参与进来了,他们可乐了,最乐于做这种事。
我还没有说,他们就争先恐后地做起肃清工作来了,那个劲头和兴趣无法用我所能用的语言来形容。
一个拿小刀,一个拿抹布,将近花了一个小时,才肃清了那些蚂蚁。看到这里或许有的家长会说,这不是鼓励孩子玩耍吗。
我想这样的玩耍有什么不好呢。
他们正在与蚂蚁斗智斗勇,全神贯注,千方百计,这才是训练。而且还拉近了亲子关系。
训练就在生活中进行,没有什么框框,也没有什么章法,只要有进步意义就可。孩子们乐意,我也开心,一个人回到书房看书去了。

等到他们把肃清工作做完,我说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你们干了件大好事,那么每个人写篇文章吧。

两个小家伙马上集中注意力,动手写作起来。
我的女儿写了一篇题为《作案》的侦破文章,描述蚂蚁被杀,凶手在哪里,既有线索,又有想象空间,最后还有结论,认为蚂蚁可杀,不管谁是凶手,杀了那些蚂蚁就是好事,不追究责任。
张磊写了一篇《打蚂蚁》的文章,虽然只是三年级,想象很丰富,知识运用很灵活,把金庸小说中的“降龙十八掌”用在“降蚂蚁十八掌”上,看了感到滑稽可笑。

前者写了600多个字,后者写了300多个字。
我觉得象这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去分清是劳动还是玩耍,而实际上既为家庭清除了蚂蚁的骚扰,又使他们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智慧和动手能力,真可谓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分工越来越细。但这并不是说孩子从小就要有明细的分工,即使是最专业的职业,如音乐家、运动员,他们从小都进行专业训练。
但是,文化课、劳动技能等训练也没有放弃。更何况孩子要立足社会,不管专业知识多么强,基本的技能还是要掌握的。

而且从人类发展科学来讲,实践才能出真智,真正的智慧是来自于劳动的。
过早地把孩子孤立在学习中,不让他们参加劳动,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是心理素质、动手能力比较弱。其实,从孩子角度来讲,玩与劳动还不是很清楚,觉得都很好玩。
记得小时候,一群孩子一起过家家,玩得很有兴趣。只要家长正确引导,把过家家的游戏中用的道具变成实际的物品,最后就能成为人们可享用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劳动孩子也很有兴趣。
从这些情况来看,要适当地放手,孩子对劳动会表现出极大兴趣。

一些基本技能、生存技巧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提高了。
其实,成人们也一样,如果把工作任务转化成游戏,人就会觉得很轻松。
假如我们去外地旅游,我们就会觉得很轻松愉快。
如果要把某种东西送到外地的目的地,或许我们就会感到很累。

孩子更是如此,如果能够把学习的看法稍微向游戏倾斜一些,使孩子象爱玩耍、爱劳动一样去爱学习,那么学习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因此,在培养孩子兴趣中,要抓住孩子有主动性的时机。如小时候孩子对书特别感兴趣,用手抓,有时候还要用鼻子去嗅。如果这时候父母觉得会弄破书,不给孩子玩。那么就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引导孩子爱书爱学习的机会。
当孩子长大了,爱看课外书时,家长们总觉得那是看闲书,应该多看教课书,往往用强硬的手段去剥夺看闲书的权利。
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闲书对于人类开阔视野训练,增强学习注意力,提高逻辑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看正书中的经验能够应用于看闲书,其实看闲书的经验、方法、技巧,对看正书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家长可以懒惰一些,不必过于操心,只要提示正书也不能撇下,或者征求孩子的意见,规定一个多少时间或多少内容看正书,这样孩子就会很认真地去完成看正书的任务。
如果当孩子有一天连看闲书的兴趣都没有了,那么,他对正书的吸引力恐怕也到尽头了。

更何况作为家长而言,那些是闲书,那些是正书,谁能分辨得清。
当然那些颓废的、腐朽的或者色情的、暴力的书籍应该属于禁看之列。
所以,学习也好,劳动也好。作为父母要真正成为勤快的教育者,不是表面形式上的,而是内心的,潜移默化的。
通过某种影响力、吸引力,运用借力技巧,不知不觉地使孩子走到正规的发展轨道上来。
任何违反规律、违背孩子意愿的强硬措施都是徒劳的。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56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