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课外辅导】

诗歌的境界
中华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儿童从小热爱中华诗歌,让儿童通过学习中华诗歌认同中华文化,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那么,怎样才能让儿童从小爱上中华诗歌,怎样才能让儿童从小认同中华文化呢。这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份必答的问卷。

我觉得,要完成这份答卷,我们需要追求诗歌教学的“四有”境界:
一是口中有“声音”。
自古以来诗歌都是有声的艺术。
从古至今,诗歌与音乐总是不离不弃、结伴同行。无论是格律诗,还是现代诗,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美。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之于口、诵之于声,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领会于心。
诗歌教学需要诵读和吟咏,需要口中有“声音”。我们应当把诗歌读正确、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画面。
我们需要坚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积淀,在诵读中运用。
二是脑中有“意象”。诗歌既属于听觉,又属于视觉。“意象”是什么。就是具体的景物,就是诗人情感高度凝聚的结晶,也是诗歌意境的基石。在诗歌教学中,“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好诗从来不直说,而是靠意象去代言。比如《村居》这首古诗,教学时就要注意呈现风光、翁媪、三个儿子这三个“画面”,并让学生走进、解密、领悟这三个“画面”,去触摸诗人的情怀和情趣。

三是心中有“情思”。优秀的诗歌往往蕴含着饱满的情思。然而,不同的诗歌,其抒发的情思和抒发情思的方式不尽相同,需要我们结合诗歌本身特点,采用恰当的策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让学生关注诗歌的韵脚,又要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更要让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思。

四是笔下有“言语”。诗歌语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既是鉴赏品评的对象,也是模仿创作的样品。诗歌的语言既可以用来鉴赏、品味、积累,也可以用来模仿创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研究这首诗歌言语表达的特色,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由说到写,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提升语言的质感和美感。读诗,品诗,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而写诗则能让我们学会用纯洁的语言表达神奇的创意与想象。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9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