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财会金融】

叫座
挂钩气候变化基金、气候指数的理财产品虽然吸引人眼球,但收益却不怎么样。

近年来,“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流行词,进而产生了“低碳金融”和“低碳理财”的概念。在我国环保概念银行理财产品领域,中外资多家银行均有所涉及。这些产品的收益如何?
银行初涉“环保风”是在2007年。
刚刚开始涉足环保概念的中资银行,显然对挂钩“碳交易”更感兴趣。
中国银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表示,这类产品是与欧洲气候交易所二氧化碳单位排放额度期货合约的欧元结算价挂钩。
2007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推出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为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价格。两款产品于2008年9月2日到期,分别取得7.4%和14.1%的较高收益。

中国银行挂钩二氧化碳产品也在发行后的第一个观察日,即以10%的年化收益率触发了提前终止条件。按照合约规定,挂钩指标收市价如在第一个观察日超过期初价格的110%,或在第二个观察日超过期初价格105%,产品将提前终止。
相比深发展和中国银行产品的可观收益,外资银行在境内发售的相关产品大多遭遇了滑铁卢。类似的“环保”产品都集中在2年前问世,设计运行期间几乎都为2年,这类产品在去年底或者今年初到期时,表现并不如人意。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王增武博士介绍,自2007年起,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挂钩标的多为气候指数、气候变化基金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一篮子股票;第二,支付条款多为看涨类结构,即挂钩标的的涨幅越大,产品的收益水平越高;第三,投资门槛从1万元外币到15万元人民币变化不等。但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碳原生金融工具价格技术回调影响,自2008年中后期以来,这些产品呈一路下跌趋势,从而导致了部分外资银行结构类产品挂钩标的与支付条款的错配,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igekaoshi/5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