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优美古诗歌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
仿真综合练(一) 唐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 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1)颔联和颈联从自然特点、         、        三方面来写“吴越风烟”。
(4分)
解析:颔联写自然环境的清静幽谧、景色优美,突出吴越人的居住特点;颈联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突出其历史渊源。
参考答案:居住特点 历史渊源
(2)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
(4分)
答:                                                                   

解析:“避地衣冠”是用典,以“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衣冠”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士庶。

参考答案:①运用借代手法,以“衣冠”借指士庶。②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长安秋望
赵 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注]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1)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运用       、       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怅惘之情。 (4分)
解析:“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2)“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作用。
(4分)
答:                                                                   

解析: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再分析诗人在它们身上所寄托的情感。

参考答案: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之情。篱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归隐之心油然而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宿 府①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 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是十年,几经辗转的杜甫经剑南(四川中部)节度使严武保荐,为节度使幕府参谋,因家在城外,不得不长期住在府内。②伶俜(pīnɡ):流离失所。

(1)从诗歌的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       诗,首句“清秋幕府井梧寒”中的“清”“寒”二字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七言律(律) 悲凉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无人欣赏的慨叹。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诗歌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
因此解答本题应从后四句进行分析,体会诗人慨叹无人欣赏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从“风尘荏苒音书绝”句可以看出,作者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没了联系。②从“关塞萧条行路难”句可以看出,因关塞战争频发,归路荒凉艰难,有家难回,也象征着作者仕途的艰难。③从“已忍伶俜十年事”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十年间,作者处于流离失所的境地。④从“强移栖息一枝安”可以看出,作者暂依幕府,但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春日访山人
戴叔伦
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

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
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1)诗中能反映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的两个词语是       和      。
(2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从题干的提示“作者和山人”“深厚情谊”可知锁定的范围和“作者和山人”的情感。颔联正写出了两人的会面和促膝谈心。
参考答案:相携 共惜
(2)赏析后两联的表达技巧。(6分)
答:                                                                   

解析:颈联在前两联叙事的基础上开始写景,显然这个“景”是之前的“情”的外化——借残雨、落花渲染闲适之情,这是借景抒情。尾联,诗人将目光转移到童子身上,又借童子的目光看出诗人的喜悦进而去追问,侧写诗人之乐,这是虚写,和诗的前半部分实写自己的快乐闲适,构成“虚实结合”。
参考答案:①颈联借景抒情,用“残雨”“落花”来写暮春之景和快乐之情;②尾联虚实结合,用“候门童子问”到谁家游乐这个实境,虚写出返家后作者内心的轻快;③炼字,用“逢”与“见”二字来突出心理细节,表现作者的随性和闲适。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送田少府贬苍梧①
高 适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②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③。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注] ①苍梧:今属广西梧州。②暌:离别。
③数奇:时运不好。
数,命数。
奇,不吉。
(1)这首诗表达了送别时诗人        的心情,还表达了对遭贬友人         之情。(2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的“送”“贬”二字。“送”帮助我们了解作品的题材——送别诗,“贬”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倘若再抓住诗中的“沉吟”“惆怅”等词,此题不难回答。

参考答案:惜别惆怅 宽慰勉励
(2)有论者曰:“‘行人’句诗家能道,‘远树’句无人能道。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解析:“远树”二句以想象笔法,写友人路途触景生情,怀念故乡,诗人设身处地,想象朋友的情状,更见其情谊的深厚沉挚。
诗人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显地实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参考答案:“行人”句写田氏遭贬远行,羡慕南归雁春天又能北返,表明田氏北返无期。诗人采用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田氏被贬后的境况,落笔对方却表现自己对朋友的关切。“远树”句落笔为苍梧的树,树尚且思念北地的春,更何况被贬到远在西南边陲苍梧的朋友呢。此句巧妙含蓄,借树写人,想象朋友的情状,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8分)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 妃
[清]吴雯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珮几曾归夜月,琵琶唯许托宾鸿。
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吴诗赞赏明妃(王昭君)有“国士风”的原因:            。(2分)
解析:根据“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来概括原因。
参考答案:不肯花钱贿赂画工(或:羞于自媒进身)
(2)从思想主旨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简要比较这两首诗的差异。(6分)
答:                                                                   

解析:从思想主旨的角度,杜诗写昭君生于长江流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吴诗一反杜诗的“悲怨”主题,变凄凉为明丽。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杜诗根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解读烘托、映衬手法。而吴诗通篇重议论,另外“环珮几曾归夜月”等化用杜甫的诗歌。

参考答案:思想主旨上:杜诗表达的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是对昭君凄怨命运的同情。
吴诗却不同于前人的立意,即昭君不是所谓被迫远嫁,而是近乎自愿远嫁,且有“国士”之风,在胡地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终日悲切,以至夭亡,而是微有悲伤与思念。诗歌含蓄不露地作出了翻案。
(3分)
艺术手法上:杜诗讲究映衬,烘托。“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露出强烈的悲剧色彩。杜诗以意象、意境胜。吴诗直白,以议论为主,语句多流水对(散文句),化用前人(杜甫)诗句,而自创新意。如“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评价人物;“环珮几曾归夜月”“天心特为留青冢”,重新解读历史,表达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3分)。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133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