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骖乘
谈杜牧七绝诗的艺术性
杜牧的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他的七绝诗尤为后人所称道。杨慎论唐人绝句时说:“擅场则王江宁,骖乘则李彰明,偏美则刘中山,遗响则杜樊川。
”这种评论是比较公允的。杜牧七绝诗好在哪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远韵远神”概括,未免笼统。
杜牧七绝的艺术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杜牧的七绝诗,就其内容可分为咏史和写景抒情两大类。

他的咏史诗,善用翻案法,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见解颇为独特。杜牧少有大志,注说兵书,向往贞观遗风,此诗便意在表达恢复唐朝国势的政治抱负。由此可见,他的咏史诗往往具有鲜明的政治针对性。
在杜牧的七绝中,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还是写景抒情诗。杜牧的七绝写景,画意浓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明丽的画面则给人隽秀之感。
他的诗有的如姑苏名园,小巧别致,饶有情趣;有的似太湖奇石,平淡中见雅致,不经意处见匠心。在他的笔下,既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的汉江春色,也有“马放平沙夜不收”、“塞垣高鸟没狼烟”的边塞奇观,极尽画工之妙。其实,杜牧本人就是丹青能手。
据《画史》载,宋米芾就曾称赞杜牧所摹维摩画像“精彩照人”。
诗画兼工的杜牧,把诗画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诗中有画的独特神韵。
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写过一首《齐安郡后池绝句》,便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这一特色。
诗云: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全诗设色精绝,浓而不艳,以绿为底色,泼笔涂抹,以鸳鸯之“红衣”与盈盈绿水相映衬,呈现出清丽和谐的格调。而杜牧又从动态把握意象,使景物生意盎然,栩栩如生,尤其是一个“透”字,一个“弄”字,一个“浴”字,虽只有寥寥数笔,却境界全出。
夏莺鸣啭,又给画面增强了音响效果,静景、动态、声响通过诗画与画的纽带被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诗人具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加上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和细致的观察力,稍一涉笔,就描绘出一幅完整生动的画面,而江南烟雨美景、山明水秀,又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才使他的诗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人称杜牧为“小李杜”,以与李商隐相应,究其风格,亦与遗山又些许相似,一是在色彩的铺染上,二是在句法的雕琢上。不过杜牧的七绝则更加峻切疏宕,蕴涵着深刻的思考,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而又明洁畅达的意境。
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在杜牧的代表作《江南春》、《泊秦淮》中,虽明为写景,却以景寄情,抒发兴亡之感和世事哀音,真切动人。
李遗山也擅长比兴寄托之法,然而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言:“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杜牧豪爽,有时逼似李白,即有忧郁,亦以旷达出之;李商隐则刻意追求深曲之风,含意朦胧,艳丽而略失于晦涩。

杜牧为了在诗中创造这种畅达的意境,往往选取的都是明朗的、给人以快感的景物作为意象,如“青山”、“夏莺”、“白云”等,即使是常写的“雨”景,也不见萧瑟之意,却多了些自然清新的趣味。
杜牧素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吴武陵称他“真王佐才也”,他对自己诗的风格也有“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飞谷”的追求。他的诗明快向上,即使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如《胡晚题韦家亭子》中,诗人结句振笔直上,描绘了“曲渚飘成绵一张”的景象。
《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是悼亡之作,眼前是秋风飒飒,而诗人想到的却是“重到笙歌分散地,隔江吹笛月明中”。
杜牧七绝诗的美,还表现在他那富有“立体感”的语言和拟人、比喻的手法,传出了自然景物的“神”。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一切诗文,总须立在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杜牧的语言,达到了“立”在纸上的功夫。
在《齐安郡偶题》中作者写道: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写得如此传神,很得力于“立体”的语言和比拟的手法。“回”、“背”二字一出,便觉荷已然活灵灵“立”在纸上,锻炼而不失自然之美,又巧妙地将荷背西风与人背世俗粘和得不见针脚,形成圆融一体的境地。
杜牧七绝中比喻恰到好处者,不乏其例:“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鶿》),把惊飞远去的鹭鶿喻为风中飘落的梨花,清新明朗;“水纹如燕参差池”(《江上偶见绝句》),以皱绸喻水波,新颖妥帖。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谈到比喻时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杜牧诗之所以比喻自然贴切,就在于他的诗包含深情,感人至深。
无论是“蜡烛有心还异别,替人滴泪到天明”,还是“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尤似倚楼人”,都可谓字字凝血。
《陈氏书录》评曰:“杜紫微才高,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正是对杜诗最好的概括。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5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