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立言
摘 要:春秋时期,叔孙豹提出“三不朽”(立德不朽、立功不朽、立言不朽)说。“三不朽”中之“立言不朽”,实为“立德言不朽”。“立言不朽”与“立德不朽”并不重复。“立言不朽”之实践主体为普通大夫,“德言”指对德行的内在化、思想化表述;“立德不朽”之实践主体为国家、人君及执政者,“德”指对国家、政权有巩固作用的政治行为。“立言不朽”一定程度上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先导。
关键词: 三不朽;立言不朽;立德不朽;德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

(2016)03-0060-06
“立言不朽”,出自叔孙豹“三不朽”说。
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在与叔孙豹的交谈中指出,范氏自虞以来不曾绝祀,这就是“死而不朽”。而叔孙豹则提出:“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
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 1979。

钱穆和任继愈二位学者分别从生死观念和家族观念两个角度阐释了叔孙豹“三不朽”说的时代意义。钱穆先生认为“三不朽”思想体现了春秋时人灵魂不灭思想向现世不朽思想的转变[2]。
任继愈先生则指出,“三不朽”思想更重视个人价值,是对以往重视家族不朽的宗法观念的突破[3]。
而“三不朽”中的“立言不朽”思想,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很多学者对“立言不朽”思想作过阐释。
如过常宝先生认为,“立言不朽”要求“立言有征”,是属于大夫阶层的价值追求,春秋后期大夫阶层的价值追求从“称伐”转变为“立言”,体现了大夫阶层对话语权力的追求和主体意识的觉醒[4]。而刘畅先生则认为,“立言不朽”之“言”以政治见解、政治议论居多,在内容上与立德、立功有着密切联系,体现出“公天下”的价值取向[5]。两位学者对“立言不朽”的阐释多有见地,但仍有未尽之处。
“立言不朽”之“言”究竟有何特征。“立言不朽”与“立德不朽”有何联系与区别。
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讨论。本文不揣浅陋,将从分析“立言不朽”之“言”的本质特征入手,对“立言不朽”的内涵作一揭示。。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97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