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英语培训】

无乃尔是过与
“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是宾语前置句吗。

苏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季氏将伐颛臾》,笔者在研读这篇课文时发现两处注释值得商榷,因而不揣冒昧,求教于方家。
  一、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教材注释:意思是虎逃玉毁,是看守者失职。孔子的发问意在指责冉求、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教学参考书译为:老虎和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按:教材注释不到位,可直译而选择意译,遇到翻译的难点反而模糊处理,这会令学生无所适从。
教参的翻译令人疑惑:为何“是谁之过与”不能译为“这是谁的过错呢”。“之”是偏正结构助词“的”,还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过”是动词“责备”,还是名词“过错”。
这首先涉及句式问题。疑问句宾语前置的一般格式为: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词(介词)。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直接前置,而不需提宾标志。
《论语》中“谁”共计12处,去除本例,其余11例中有7例为宾语前置句,均无“之”作提宾标志,如: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论语·述而》)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显然,把“谁”理解为“过”的宾语缺少切实可信的佐证。下面我们再来看本例中的“过”,意思到底是“过错”还是“责备”。“过”在《论语》全文中凡32例。
排除作“超过”“过分”“经过”“拜访”的义项,还有21例,可确定有19例均作“过错”“犯错”,现列举与本例句式颇为相近的3例如下: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论语·子张》)
这3例出现了“之过”,“过”均不能解释为“责备”,因而教参把“过”作为“责备”是没有说服力的。那么“过”作“责备”,除了《季氏》中的“无乃尔是过与。”还有相应的语料证明吗。目前可以找到的例证如下,其中《史记》中例证仅选择1例:
百官节适,关市省征,陂泽不禁,冤报者过,留狱者请焉。
(《晏子春秋·问上》)
信谄谀之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
不言日,急辞也,过有司也。(《春秋谷梁传·成公》)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史记·项羽本纪》)
经学者考证,《晏子》成书于战国中后期,《楚辞》《春秋谷梁传》《史记》则为西汉,与成书于战国初期的《论语》并非同时代作品,作为佐证不妥。王力先生曾经强调指出:“举例要举最早出现这个意义的书中的例子,也就是说要举始见书的例子……因为了解一个字的意义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的,就不至于用后起的意义去解释比较早的书籍,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符合古人的原意。”而检索与《论语》同时代或年代相近的文献资料《诗经》《左传》《荀子》《墨子》《孟子》,未能发现“过”作“责备”的典型例证。
总之,在“是谁之过与”中,如果把“谁”和“过”的用法均作为特例,并进而翻译整个句子,那么显然是不妥当的。这不符合训诂学的一般规律。根据统计结果,本句不应处理为宾语前置句。单文孤证,为训诂所不取;广征博引,文多而证广,才能得出切实可靠的结论。
故而笔者认为教材宜添加注释:老虎和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二、无乃尔是过与。
教材对该句的注释为: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按:由上例的翻译,我们联想到《季氏》中的“无乃尔是过与”的翻译。学界对此句的翻译历来众说纷纭。
苏教版的翻译是把“尔是过”看成宾语前置句,采用了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观点。而一旦“过”不释作“责备”,这一观点就不能成立。
我们再来分析本句中“是”的用法。“是”在《论语》中共出现60次,用在代词后的仅此一例,分析时代相近的文献亦未能发现与此结构相同的例证。因而《论语》“是”字例,成为证明前置的代词宾语可位于“是”字前的孤证。然而,与第2则注释一样,孤证不符合语言的认知规律,是不足为凭的。
这足以证明“尔”不是前置宾语。据杨伯峻考证“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的极少再加别的虚词”,这样“尔”在本句中就只能是主语。那么“是”呢。据王引之所著《经传释词》“是”字条下说:“是,犹‘寔’也,‘寔’亦作‘实’……《论语·季氏》篇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言尔实过也。”在这里,王引之将“是”理解为副词“实在”,来修饰动词“过”,“过”即“错”,意思是“恐怕你实在错了吧。
”这是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寔”“实”三字同音通假,以下例证均训为“实在、确实”。
夙夜在公,寔命不同。(《诗经·小星》)
我寔不德,齐师何罪。
(《左传·庄公八年》)
用之实难,已之易矣。(《国语·楚语上》)
故笔者认为教材注释宜为:恐怕你实在错了吧。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均非宾语前置句。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yuyanliuxue/7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