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课外辅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英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
柳州市民族高中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汇,理解节选的文言语段含义。
2.能主动思考分析孔子“仁”的思想。

3.体会孔子“仁”的思想的现实意义,能据此反观自己的生活处世。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选段,展开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到“仁”是孔子道德观念的核心,是一种境界与理想。该思想仍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不理解的字句,找出疑难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并去观看相应的百家讲坛视频。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立德启智”是你们的校训,是什么含义呢。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教育期盼,期盼学生能学成怎么样的人。把“立德”放前,可见学校对同学们树立德业极为重视。那到底该怎么做呢。孔子认为道德的核心应该是“仁”。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听听这个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是怎么教导他的学生立起这个“仁”字的。(投影教学目标)
同学们注意看,“仁”由什么字构成。
那么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方可称为“仁”呢。
好让我们打开课本,再好好看一看、读一读。(4分钟)
二、疏通研读

(一)朗读感悟
1.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读喜欢的语段
2.请学生起来个人朗读喜欢的语段
3. 请全班齐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共3分钟)
教师点评
同学们朗读特别大声,看来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语文的学习有时候是要靠朗读的,尤其是经典文章,很耐读,能让人每一次读都有收获,对于《论语》这部经典,同学们一定要多诵读,一直读下去。
读完后,同学们或许会有所感触,哪个同学就自己喜欢的语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4.学生解释喜欢的语段并分享感受
5.完成板书(就学生回答情况)。
(20分钟)

小结:同学们分享中提到,自己喜欢的几个层面,包括能先对自己提出要求,包括能推己及人的对待他人,包括能博施济众——对天下有担当。这三种做法都体现出了道德思想,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仁”。
把这些都付诸于实践,用一个字概括是。“恕”。
大家看这个“恕”字,是由什么字构成。由“如”“心”构成,就是他人心如我心,将我心比如他人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其实就是对他人设身处地的体贴。用两个字说便是——“爱人”。一切别人就是天下人,“爱人”就是把这份“体贴”推己惠及天下众人。
所以孔子的仁最终追求的是对天下人的一种担当,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理想境界。它需要一生去践行。所以曾子才说,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这份光辉的思想走过了两千五百对年,关于“仁”现在的你怎么看。
三、课堂延伸
1.投影事件一:本月3号,汕头河浦中学两名高三学生扶起摔倒老人,反而被讹钱的事件。
2.投影事件二:本校一位语文老师上个月家里老人摔倒,差点没有人扶的事件。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又将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他那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贴呢。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3.小结:
那位语文老师从自家老人差点没有人帮扶这件事感悟到:
“以后遇到老人跌倒,我是一定去帮了。

她还说:
他人的仁举点亮了“我”原有的仁念;
他人的仁举激发了“我”也会去行仁举;
我坚定了这一点,坚持去做就是信念。

原来:
人可以“择”仁,仁离人不远,仁就是人应该有的境界。
但实践仁却任重而道远。难的不是一时择人,而是终身行之的这份信念。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更应该找寻和确立自己做人的价值基础。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个“仁”字,我和别人两个人才能成为“仁”,在由己推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我的生命价值,才是人应该有的层次。
在人生众多困扰中,同学们能竖起这个理想,坚定这份信念,那么德业也就自然树立了。
四、课堂小练
现在作为一名学生,具体该怎么做,同学们心里一定有想法。不妨把自己的实际行动写成句子。
老师给出头一句,同学们来仿写下一句。
1.仿照前文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句子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只要想就能做到。
我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

我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
我不想被别人在背后议论贬低,就不要在背后议论贬低别人。
…… ①……
自己遇到困难,希望别人来帮助,那么,我也会在别人求助时,伸出援助之手。

自己受到不公,希望别人来支持,那么,我也会在别人需要支持时,送上绵薄之力。
…… ②……
原来用自己的心去体贴别人的心,始终如一,是一种境界;是我人生应有的追求。

2.在横线处填上句子(原文)使之连贯
(还是这段话)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四章节内容。本篇主要核心内容是使学生认识到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懂得将心比心,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孔子“仁”思想的一种体现。经过反复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确立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在必修课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汇,理解节选的文言语段含义;能力目标:能通过朗读与交流主动思考分析孔子“仁”的思想;情感目标:体会孔子“仁”的思想的现实意义,能据此反观自己的生活处世。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学情分析:
因为涉及先秦诸子散文,加大了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学生理解文本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层:学生仅理解字面意思,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第二层: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有自己的简单的想法,但是存在对个别字词的理解误区,譬如“恕”、“仁”,也存在将课文理解与实际生活联系时的误解,如“克己复礼”,又学生认为抑制了自己的私欲,使对个性的压制;第三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向社会、生活方面进行拓展,深入理解文本,这一部分的学生相对比较少。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本,如何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加深对文本的领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设计的误区:
①教学内容太多,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所设计的教学任务的;②教学活动单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细读课标和教参,明确本节课的主线为“仁”的内涵的理解——“仁”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用“仁”的思想反观自己的生活,以“仁”的内涵的理解为教学重点。
课堂掌控存在以下问题:


1、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仁”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本中重要字词;

2、教学重点偏离了原有的设计,重点落在“恕”的含义和“仁”与“恕”的关系;

3、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提问宜宽而广,有助于打开学生思路,但是执教者没有掌控好度,散出去没收回来,以致于没有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4、没有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主板书。

进行调整改进教学设计:
第一, 从启发性和新颖性出发,设计导入。

第二, 结合实际,设计更为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如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教学。
第三,结合文本,把理解“仁”的含义作为重点。
第四,设问要有导向性。教师的点评要更到位。
第五,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达成目标。如注意运用诵读法、思维拓展法。

第六,设计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的板书。

第七, 大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比较好的方面:


1、导入可以结合情境自然。

2、在思维拓展的事例运用上可以更贴近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如最近发生的中学生扶助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和“感动中国”中道德模范的事例。

3、结合文本的练笔是本课的亮点,应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展示。


4、教学各环节实施前松后紧,还是不能按计划完成所有教学环节。

5、板书设计应更加简洁明确、层次分明。


【选修课该怎么授课的思考】
一次次的集体备课,讨论,磨课的过程,也是我们传统教学思想与新课改理念较量的过程。我们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一方面关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挖掘;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从老师不放心的包办,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讲,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中成长。我们也感受到教学设计不但要充分研读课标和教材,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经验储备和知识水平,应该信任学生,让他们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

1、新课改中教学内容的取舍很重要,以什么为依据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裁剪;

2、针对学生的层次,我们的选修课课程到底要上到何种深度,延展到什么地方,很值得我们思考;

3、如何引导学生区别必修与选修,正确认识选修课的功能,以达到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11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