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课外辅导】

上好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
刘英梅
【内容摘要】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审题    解题策略
一、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教学解题的一般策略
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性问题。会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是通过所学的有代表性的应用题达到使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策略。
这在现今的信息社会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成为能够处理信息的人,通过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解题的一般策略是一个重要途径。关于解题的一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条件和问题的收集。
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楚题里给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或表解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题里的问题和所需的已知条件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在适当年级也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全的题目。例如有的题目可以缺少问题或一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加以补充;也可以适当出现一些有多余信息的题目,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来进行计算。实验表明,有能力的学生看到题很快指出不需要的数据,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有的甚至在教师的帮助下也很难找到多余的数据。
经常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2.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简单应用题或复合应用题,都要认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
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通称综合法;另一种是从问话入手,通称分析法。综合法比较容易掌握,但其缺点是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条件,未从整体考虑。提出的中间问题不一定是解这道题所需要的。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提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
实验表明,开始教学解两步应用题,宜于从条件入手,即使采取了这种分析的方法,也还会有部分中、差生难以提出中间问题,需要经过一段训练逐步掌握。但是逐步要转到训练学生从问话入手,这对提高学生解多步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很有帮助。至于学生自己解题时用哪种方法分析,不必加以限制。
考虑到进行分析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课堂上解应用题时要给学生口头分析的机会,除了教师指定某个学生分析外,要让同桌的学生互相练习分析。不宜过早地让学生书面分析,这样费时间,会减少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学生有了口头分析的基础,可在课外安排少量的书面分析作业。此外,订正时也要重视让学生进行口头分析。而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从直观的线段中寻找数量关系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从线段图中寻找数量关系,就是把应用题的已知问题来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特别对小学高年级的分数应用题,尤其应该这样,它更直观、形象、便于思考,便于师生交往,相互沟通。如:
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它的1/5,第二天修了它的2/5,还剩28米,求路的长。
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第二次用去2/5

第一次用去1/5    还剩28米   
共长。米
针对上图,让学生在教室里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激发学生要听课清楚,再请没有专心听讲的同学站起来说一遍,老师说:“××,你没有听清楚吧。老师猜对了吗。
这样间接的批评,能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使师生的距离近了,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
教室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重要场所,周边更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蕴涵着许多数学教学资源。教师要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周围感兴趣的故事、事例、新闻等学生生活经历的现象入手,贴近生活学数学,使数学问题成为学生看得出,摸得着,有亲切感,易于接受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的需求,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周围问题。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根据日常购物、学校的水电耗费、操场、花圃、教室等相关信息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像这些应用题,来源于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激发了学生乐于解答应用题的兴趣。
现在有许多资料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可以设在田野里、大树下、小河边……这样让学生便于操作,亲身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探究。如:
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旁植树,每隔2米植一棵,共能植多少棵。
这类题目要关系到加“1”的问题,让他们动手植,亲自在数一数,为什么要加“1”,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再遇到这类问题就能很快做得正确。

再如:一块地比另一块地高出6米,把高的这块地往洼的地上填土,高的地挖掉几米,则两块地就一样高了。没有亲身体验的人,肯定会充满自信地说,挖5米嘛。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去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一时明白,也很快会忘记的。
只有学生亲身去体验,才能增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解决应用题能力显得更为主要。我们在应用题的这一部分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多角度的探索,不但能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能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14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