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课外辅导】

赋予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词语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好比地基之于摩天大楼。若是地基不稳固,外表再美观的高楼大厦也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在《小学语文课标》规定的词语教学目标中就提出了相关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们就从 “色”、“香”、“味”三点来具体分析当前语文的词语教学。
一、观词语之“色”
没有色彩的词语只是文本上一个枯燥的符号或句标,它所呈现的也只能是我们眼所见到的存在,没有生命,没有情感,无法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
但当词语与感性的个人涵义相结合,就好比画笔与颜料的相遇,它将涂绘出色彩斑斓的语文情境。
教学片断
1:《草原》
师: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生动的画面,草是那样的绿,线条是那样的柔美,你不禁吟道——
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你可以用其他词来表述翠色吗。

生:墨绿、青绿、嫩绿、碧绿、绿色、青色……
师:这些都是形容颜色的词语,它们此时都在做着一个动作,即——
生:轻轻欲流入云际。
师:原本还是静默不动的泼墨中国画,此时变成了——
生:有声有色的草原风光短片。

师:请你用语言来播放这段草原风光短片。(齐读)
这个教学片断的重点词语是翠色欲流。很多学生对这个词表示疑惑,翠色是一种颜色,一个名词,怎么就可以流动了呢。其实这里用到了词语的通感,但直接跟学生讲通感他们肯定没办法理解,于是笔者就将翠色所代表的中国画演变成一种动态的风光短片,也就是欲流这样的动作形态,这样翠色就开始流动了。学生在脑子里也可以形成一碧千里的草原与天相接,微风拂过,轻轻摇摆,就好像要流入云际的画面。将静止的画面变成动态的风光短片,这就是词语的力量,被抹上色彩的词语显示出的生气勃勃。。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5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