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建筑培训】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苏州精神之启示
文/明月居士

历时十三天的苏州培训匆匆结束了。从课堂讲授到实地参观考察,从走街串巷、搭车坐船到出入园林景点、企业园区,从一座立交桥,到一个垃圾筒,通过对苏州这个既古老又充满新时代气息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脉络的全面感受、透视和认识,尤其是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苏州取得的具有典型引领意义的发展成果的认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苏州之路之所以是一条成功之路,苏州经济之所以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奇迹,其决定性的原因,是苏州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也是苏州人民亲手缔造出了——以苏州文化为底蕴,以两个率先为根本指向,以“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为主要路标的具有恒久传承意义的“苏州精神”。
如果说五千年文化孕育出的“大中华精神”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魂魄,那么,“苏州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的精神要领,则是苏州人民成功之道的魂魄。
——苏州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一、两个率先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
党中央强调,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苏州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江苏省的要求,迅速提出了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即“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
苏州,正是以一种壮士扼腕、知难而上、永不停顿、有进无退的拼搏精神,走向了时代的前列。
“两个率先”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初期“苏南模式”中的乡镇工业大发展和后来的开放型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其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
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两个率先”似乎只涉及到经济增长,但是,苏州提出的“两个率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奋斗目标,追求的是苏州的整体文明进步。为了打赢这一仗,他们首先将解放思想作为一场重要的观念革命,发动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排查思想上的“骄气”、“懒气”、“暮气”,确立参与“两个率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思想的率先,换来了精神风貌的焕然一新,成为苏州全民共识的实践哲学和行动准则,从而极大地推动着“两个率先”实践的发展。“两个率先”重在“率先”,实际上,就是充当发展的先头部队,是一项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新路的带有探索性和试验性的创举,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也可能是高收益的实践活动。伟大的创业实践必然孕育出伟大的创业精神。而伟大的创业精神又必然能动地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创业实践。

二、三大法宝


1、张家港精神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就是苏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苏州的“三大法宝”之首,也是江苏省“三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港精神的创造,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延及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也就是着眼探索农村经济发展之路的苏南模式阶段。这个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农村,总体上表现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乡镇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内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正是在这一创造苏南模式的进程中,形成了张家港精神。


2、昆山之路
以创办自费开发区为起点的昆山之路,之所以成为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样板,也正是昆山精神支撑下走出的一条与时俱进、与时俱宽之路。走这条道路的背景,就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延及新世纪初年,以开发区为载体,形成了以大规模引进外资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阶段。正是在大开放、大引进、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昆山之路,也筑就了昆山精神。首先,昆山之路是一条率先争先之路。研究昆山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昆山各级领导发现和抓住眼前的机遇下手快,发现和挖掘潜在的机遇眼光敏锐,把发展机遇转变为率先发展的成效措施效率极高。
而率先争先的动力,恰恰来自于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把握。这从他们创办全省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到批建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和有偿出让第一幅国有土地使用权,创办全国第一家自费开发区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从“农转工”、“内转外”到“散转集”、“低转高”的四次转型等都可以看出。
他们创造的许多全国第一和全省第一,都是对传统观念和体制的突破,都伴随着种种指责和非议,但昆山人始终不为所惧。正是昆山人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第一推动力,敢于摆脱“误区”、勇于探索“盲区”、突破“禁区”,善于捕捉新信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开创新局面,才铸就了昆山的辉煌。其次,昆山之路是一条开明开放之路。作为一个县级市,昆山就象一个巨大的磁场,对周围充满了引力。他们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吸引了产业的积聚,产业积聚的后边,紧跟着就是人才的积聚。能让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关键是开明开放的胸襟和境界。他们致力于营造适合各类人才到昆山就业、创业、发展的宽松自由氛围,大力推行人才“柔性流动”,使之成为江苏全省民间人才中介最多的县级市,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四方客人,交融多种文化,只有青睐,没有排外。他们视外企、外商、外地人才及外来打工者为上帝,承诺服务全心全意。倡导“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故乡;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理念,唤起了新昆山人的广泛认同。
专门成立有“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切实承担外来人口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能,设立“新昆山人投诉处理中心”,保障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
突破条条框框,对旧机制进行革故鼎新,让外来人口享受到同等的就业权、受教育权、政治民主权、经济利益权、安全卫生健康权、生活居住权、社会保障权等,让外来人口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也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同时,他们还注意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营造一个社会诚信、服务周到、环境优美、文明多彩的“亲商、富商、安商”的理念,倡导“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的理念,党政领导和经济综合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向外商公开、24小时开通,着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
其三,昆山之路是一条合心合力之路。
薪火相传、发扬团队精神,合心合力谋发展,是昆山之路的关键。一方发展要靠一方群众,也要靠一方领导,领导班子的团结至关重要。都说昆山出干部,个中奥秘就在于,昆山的领导手中掌握了一件政治法宝----团队合作精神。多年来,昆山的党政主要领导换了多任,他们把一任又一任,变成了一棒又一棒,接力传递,向前延伸。他们以制度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的绩效考核为抓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了建设美好昆山的巨大合力。其四,昆山之路是一条自主自强之路。
自主自强是昆山之路的灵魂。自主是一种精神状态,不等不靠,不抱残,不守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干。自强是一种能力表现,依靠自我,规避风险,排除万难,由弱到强。



3、园区经验
如果说以“争先”为鲜明特征的张家港精神和以“突破”为鲜明特征的昆山之路,是先期形成苏州精神的主要标志,那么,以“超越”为本质特征的园区经验,则成为苏州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崇文、融合、创新、致远”为核心内涵的新时期苏州精神的又一新版。园区经验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她伴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和发展的生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基础初奠,园区作风的创业洗礼阶段;二是加速发展,亲商理念的生根开花阶段;三是转型发展,园区经验的冰火锤炼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生长发育,园区建设取得了令国人翘望、甚至令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主要标志有二:一是园区进入全国开发区先进行列,在商务部最新国家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排序中,其GTP、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均居前三位,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位居第二位,综合发展指数居同类开发区之首。二是园区已成为苏州经济的主要增长极,GT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25%左右,园区经济版图占苏州的份额呈逐年上升态势。站在新时代前列的园区,是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园区,也是真正解读和实现党中央提出的“面向未来、又好又快、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和谐友好、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样板。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经过十四年的开发建设,不仅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而且在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核心的园区经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视察后曾经说:“苏州工业园区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苏州精神时代特征
苏州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感受时代生命节律、充满活力和睿智的灵魂,而且是灵魂引领下的生命存在体系。在千年吴文化的熏陶下,在“三大法宝”的核心价值观即和谐发展的共同体主义的引导下,苏州精神生命体系的时代特征展现为:崇文、融合、创新、致远。
一、崇文精神
“崇文”充分体现了苏州人在开拓苏州之路中的文化自觉,具有高远境界的理性眼光。
“三大法宝”决不简单是一组庞大的数字符号,更是一种辽阔弘远的价值诉求、文化追索和精神图腾。他们不仅脚踏实地走出了苏州之路,缔造了苏州经验,更懂得将其升华为引领时代前进的苏州精神,并从精神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发展问题。如果不从文化精神层面上去理解发展、看待和选择发展,又怎么可能真正去引领发展、率先发展和科学发展呢。
假如没有一次又一次文化价值观的率先变革,没有思想的率先解放和核心价值的先导把握,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两个率先”。
苏州人懂得,只有通过理性反思,才能推动理论创新。
在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凭借崇文重教的人文传承和先觉优势,审视历史,洞察时势,不因循、不守旧,睿智机警地把握、理解和运用党的理论发展的精神实质,紧扣时代脉搏,牢牢结合苏州自身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鲜明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子。
他们的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理论研究、问题研讨、专家咨询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立了科学的信息决策系统。除了专门机构的调研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带头定期深入各地一线调研,及时捕捉前沿动态。
每年召开专题发展研究会,聘请全国各地专家参加,就苏州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在广大干部中,形成了“学习、思考、实践”的氛围和习惯,从真正意义上把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政府落到了实处。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苏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高地。
崇文的价值取向,使苏州人更加注重科教兴市和科学发展,为苏州聚集了深厚的后发文化和人才潜力,也让苏州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从而自然形成了一种经济、文化与人的良性循环和互动。

二、融合精神
苏州以“水文化”为先天地域特色的精神蕴涵,为“融合”预设了最好的前提,同时,也铸就了“和合文化”独特的风骨。苏州人先天具有的开放胸襟和天下眼光,已经成为他们的行为理想和人性品格,这为来自五湖四海的经济、文化、观念的大融汇提供了条件,更为开放型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然性。“融合”在开放中展现为一种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时代气质。开放是“融合”的前提,苏州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开放之路,而“三大法宝”就是开放结出的丰硕成果。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金鸡湖畔,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圆融”雕塑,远看形似具有开放窗口的地球,又如驶向蓝色海洋的风帆,近看则象孔方兄,外圆内方,显示着包容精神,拾阶而上,则体现着对更高境界的不断追求。这幅雕塑,已成为十年多来指引园区前进的精神象征。

三、创新精神
“创新”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活力,是构成苏州精神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发展永远都和创新连在一起,而率先发展,就必然要率先创新。
事实上,苏州之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苏州精神就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从第一个吃螃蟹的昆山巴解,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诸多苏州历代名贤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种精神。苏州人总是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总是力求比别人醒悟的早,赶得快,干得实。而对率先发展中率先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们又总是独辟蹊径,在创新中加以解决。苏州人勇于第一个吃螃蟹,大胆创新,才不断突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创新”需要胆量和气魄,敢于率先,敢于争先,一切都集中体现在一个“敢”字上。发展才是硬道理,敢于率先,敢于争先,彰显的是一种先锋气质、一种旗帜精神,说到底是一种先进行为和优秀品质。在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严酷现实下,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面前,敢不敢率先和争先,能不能率先和争先,会不会率先和争先,表现和考验着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胆识、气魄和品质。“创新”的指向必然是明确的,其远景目标就是追求“卓越”。所有的创新过程,无不张扬着追求者对理想的执著精神。
正是这种强烈的创新精神,才创造了苏州五个县级市均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昆山连续两年摘得全国百强县之冠的辉煌业绩。
四、致远精神
“致远”的意思非常明了,就是指向未来,体现的是一种“超越”精神。
苏州精神的实质,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无论是“两个率先”,还是“三大法宝”,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趋向,那就是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发展,永不停顿,更不能僵化。只有这样,才能接力发展、保持发展的长久性和永恒性。苏州人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精神。
站在崭新的发展起点上,他们如今又紧扣时代脉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谋远虑,提出了重点突破五大观念束缚,实现发展观念的五大转变:

1、敢于破除经典现代性的发展观念的束缚,坚定不移地走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现代化之路;

2、敢于破除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坚定不移地走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之路;

3、敢于破除那种经济对海外高依存度、高风险的外资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走自主创新、三元均衡、服务业赶超的发展之路;

4、敢于破除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发展的模式,走新的城乡融合之路;

5、敢于破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元对立的观念模式,走社会发展、社会和谐拉动经济质量提升的发展之路。。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igekaoshi/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