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热门资讯】

诗歌的单词
摘 要:苏轼作为北宋三教调和的代表,其思想中存有道教的因子。究其一生,他仕途坎坷,命运波折,思想和创作中道教的成分也越来越浓,特别是在被贬岭海以后,对仕途的失望和对每况愈下健康状况的担忧,常常促使其投向道教。
东坡晚年诗歌中,经常会出现关于道教环境词汇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想摆脱现实、羽化升仙的愿望。
关键词:苏轼晚年诗歌 神仙 丹道
道教是一种关怀生命的宗教,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人能从现实痛苦中得以解脱和超越。北宋中后期党争倾轧不断,苏轼个性和政治立场鲜明,常与当权派政见相龃龉,仕途坎坷,数遭贬谪,晚年更被贬至地远天荒的海南岛。此时,诗人已是垂暮之年的老人,经济状况窘迫,生活环境恶劣,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诗人大半生儒家经世致用的热忱逐步消退,内心也更加向往单纯、宁静和安定的生活。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逍遥自在,这一理念正契合了饱经沧桑的诗人之心,晚年东坡[1]耽于佛禅的同时,亦颇醉心道教,以排遣内心忧虑,摆脱世俗牵绊,他也利用丹道促进健康、延年益寿。因此,晚年苏轼及其文学创作同道教的关系密切,本文试以其晚年诗中的神仙环境描写为研究对象,做一简要阐述。
一、东坡晚年诗中的道教环境典故
神仙原本并不存在,是由人类想象出来的,故而他们也必然带有人的色彩,需要生活起居,居有定所。在道教典籍中,仙人生活的地方一般都远离闹市,处于偏远而空旷的山涧或丛林密布的洞穴。那里幽谧、安静、清雅,溪水潺潺,云雾缭绕,和谐地与大自然为伴,是仙人们修炼和生活的理想之地,其居室特点往往是:或青山秀水环抱屋宇,或楼台亭阁充满灵异,或泉源飞泻掩盖洞穴,或流霞云雾弥漫山峰,宛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以及各种宫观、仙岛、灵山等,处于大地名山之间,是由上帝派来的真人治理,也是这些神仙得道之所。
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并叙》中说:“夫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至于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2]指出了神仙居处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news/8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