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文艺兴趣】

长亭连短亭
试论古代文人笔下的亭意象
摘要: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样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文人把亭作为一种意象来表达他们不同的情感。亭就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而具有了深层的意蕴。亭的深层意蕴主要通过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体现出来,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亭意象。
关键词:亭  亭意象  功能及意义                                             
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样式,它有顶无墙、无门无窗、空间敞亮,外形小巧而精致。
亭的基本意义是“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
”还有一种意义是“建筑得比较简单的小房子。
”这说明亭的基本功能是供人休憩的小场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亭的这种基本功能已经弱化了,人们更加注重亭的审美意蕴和深层的意义,尤其是古代的文人。在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提到了亭,文人也喜欢把亭作为一种意象来寄托某种情感。
在古代文人笔下的亭意象大多具有以下几种功能和意义:
一、 依依送别之地
不管是长亭还是短亭,大多修筑在路边,或是在水边,或是在清幽寂静的地方,这就成为离别时最好的场所。
亭周围的环境清幽,给即将远行和送别之人增添了一种孤寂与不舍。
“亭”和“停”读音相同,这给送别之人一种暗示——送到此处就“停”下吧,离人总是要离去的。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亭总是和杨柳岸、芳草萋萋等意象共同营造一种孤寂,忧伤之感。
唐李白诗:“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天下最令人伤心的地方莫过于送别之亭。杜甫感叹:“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不管是“长亭”还是“短亭”,虽无固定的亭名,但是都和离愁别恨相联系,无不动人心弦。柳永的《雨铃霖》中词一开篇便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其中“寒蝉”、“长亭”连用更是为送别的场景增添了无限的忧伤与不舍。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离别成为重要的抒情主题,其中亭这一意象是抒发离愁别恨的重要意象。
                               
在古代戏曲中,亭进入戏曲中为剧情的起伏和发展创造了特殊的艺术氛围。《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是全剧情感的集中点,这折一开始就用“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来烘托一种离愁之感。在长亭送别之时,加上周围环境的渲染极致表达出离别之人的愁苦与不舍。亭不仅成为了离别的场所,更是作者离愁别恨的见证者。
因此,亭总是让人联想到离别,它也就蕴含着一种凄苦的意蕴。
二、 宴饮吟唱之所
亭除了作为送别的场所还是文人骚客集会谈心的地方,这就要始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了。以魏晋南北朝为分水岭,亭的实用价值已经降低了,它的审美价值上升,更是成为众多文人集会宴饮的好地方。先说亭的周围环境,常与山水为依,草木、花鸟、虫鱼、小溪等众多清静的自然物都环绕在周围,这使得亭成为文人骚客散心,谈心,集会,畅饮的好去处。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曰:“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是一次文人的集会,他们或是抒写山水游赏之乐,或是表现文人的审美情趣,或是抒发心中感慨等。
这种在亭中集会表现出魏晋时期文人士子的一种放情山水的志士之乐。
亭便成为文人志士的一种娱乐之地。
这里亭的规模应该是比较大的,要不然不可能容纳十多人,这就比作为送别之地的小亭规模稍大些。当然,亭不仅是在民间才收到如此的重视,在皇家庭院和达观贵人的花园里也常修筑亭来作为装饰,或是作为闲暇时赏心的地方,也会在亭中设宴畅饮。如唐中宗《九月九日幸临渭听登高得秋字》,唐明皇《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望山亭回楼下有申之以赏乐府诗》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亭已经作为一种高雅的集会场所。
还有其他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常把亭作为一种集会场所,比如陈子昂、崔知贤、高球、徐皓等人以亭为集会场所饮酒作诗,赏心抒怀。

三、 羁旅怀乡之地
亭既然作为一种集会的场所,或是作为一个驿站,它一定是南来北往的人们驻足休息,文人吟诗唱和的地方,那么应该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即便是在送别之时,那也是有人气的地方。然而,当在外漂泊的游子,或是在外行苦役的人望见的只是一座空亭时,不免会生出一种孤寂、苦闷与思乡的情感。
张九龄的《旅宿淮阳亭口号》可以作为这一类的代表作。“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作者一人独自走在离家的道路上,夕阳西下,寂静凄清的路旁只有一座孤零零的空亭,在苍茫的黄昏下,只有那么孤独的一个小点,此时作者也只是置身于这一环境中的一个小点,自觉自身的渺小与孤寂,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发出了“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的感慨。作者通过走进之后的仔细观察再次确认了这是一座“荒亭”,于是又发出“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的感慨。

这一类的作品大多是通过“空亭”、“荒亭”这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感慨自己的羁旅生活。
四、 庭宅赏心之所
供赏心和游玩的亭大致是魏晋南北朝才出现的,大都建于园林和风景区内,还有的就是建在古代上层社会的后花园或者是庭院中。
这些亭的基本作用就是供私人休憩,赏心。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满园的春色令人陶醉,生活在浓郁的理学气氛中的杜丽娘,无意闯入花园,看到的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蒸霞蔚,碧瓦亭台”的大好春色。此时的亭便作为一种赏心的去所,与庭院的自然景色相映,成为庭院景观的一部分。
《牡丹亭》中的亭便成为了杜丽娘的葬身之所,杜丽娘连死后也要葬在亭下,这显示出她向往自由的意愿。杜丽娘是出身在上层社会,在他们的庭院中大多用亭来装饰或衬托庭院,作为赏心,散心的地方。
亭之所以能成为人们赏心之地,是由于亭的特殊构造——“有顶无墙,无门无窗”它可以览括周围的自然之景,运用借景把周围的景物巧妙地寓于亭中,使之和谐,产生美感,这就给观赏之人带来审美情趣,于是很多达官贵人的庭院中会建亭,以作为散心游玩之地。
亭的功能还有很多,当然不只这些,亭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亭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和一种意象灵感,文学又记录了亭的发展历史与演变。亭虽是一种自然现象,一般性建筑,但是在艺术创造中,亭能激发古代文人的创造激情,达到一种物我交感、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到底是亭这一意象的何种美感使得文人有了物我合一之感呢。
一、 亭的飘逸之美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这样描绘:“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以“翼然”来形容亭的外部特征,使人觉得这醉翁亭似飘然于世间,有飘逸洒脱之美。
这是因为中国的亭檐角斜出,灵动而丝毫不显呆滞,这种造型上的使它在外观上呈现一种飘逸多姿的美感。亭虽然是一种静态的意象,但是在整体的构造上显得灵动活泛,毫无滞重之感。它在自然山水中显示出一种优美飘逸,打破整个宏观布局的呆板,给景观效果增色不少,这就和文人所要描写的山水园林的整体意象相契合。

二、 亭的挺拔之美
亭虽然小巧,但显出挺拔俊雅之气。亭无墙,这就让周围的山水、林台介入亭中,衬托出亭的挺拔。古人常借亭的孑然挺立来比喻卓尔不群的狷士,并与君子的高风亮节结合起来,使亭的造型之美被提升到道德的高度,这就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表现之一。
三、 亭的空灵之美
亭的造型是无窗无墙,可以览括周围之景,显得空旷开敞。
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
”坐在亭中观四周山水,视线所到之处没有阻碍,可以极尽周围之景,诗人心情愉快,心胸开阔因此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具有空旷、开敞、通透之美。
亭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也是文人抒发心中之情和获得审美体验的场所。亭与文学是不可分割的,由于亭的各种功能和独特的造型之美给无数文人提供了创造素材,亭也就具有了它独特的审美意蕴。
笔者这里只是简单的谈谈亭这一意象,找出它在古代文学创造中的作用等。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赵山林.宋词三百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3]李简.元明戏曲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4]安振英.中华千古诗文丛书千古美文.安徽文艺出版社.
[5]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tiyishu/11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