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学历教育】

谴责小说
1.小说界革命: 近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改良运动。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迫切需要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他们把小说看作暴露旧社会宣传新思想的有力武器,并一反前人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它提到空前的地位,这就是小说界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小说界革命对晚清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
2.诗界革命: 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这时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
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3.文体革命: 近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改良运动。梁启超打破了桐城派古文的框框,创作出新体散文,在当时风靡一时,为散文家们所推崇,称之为“新文体”。
新文体“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需要,而缺点则是往往流于浅率泛滥。新文体运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4.熏、浸、刺、提:
5.宋诗派和同光体
6.清季四大词人:清末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并称“清季四大词人”。而近代词学大家龙沐勋所撰《清季四大词人》,有文廷式,无朱祖谋。他们继承了常州词派的传统,既讲求词的传统艺术规范,又重视词的厚重内容,不把词视为“诗馀”小道。词的内容多涉及清末时事,寄兴深微,风格柔弱。
7.林译小说:近代林纾以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著名,他自己不懂外文,却和懂得西文的人合作,用古文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人们称之为林译小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既有古文简洁、隽永的风韵,又兼有西方文学的灵思美感,一新文坛耳目,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典范。林纾的翻译小说,适应改良运动的需要.不仅增长了人们对国外世情风习的了解,而且也扩大了当时文坛的眼界,改变了中国人轻视外国文学的陈腐观念,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新思潮,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尤其是译作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8.狭邪小说:中国近代以妓女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类型,其名最早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近代狭邪小说受明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影响,由短篇发展到长篇,往往多达数十回;在内容上也有变化,其中的妓女形象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
临末又溢恶。代表作品有俞吟香的《青楼梦》、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从文学流派来说,狭邪小说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末流。
9.谴责小说:近代小说类型之一,其名最初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鲁迅先生因这些小说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作品的主要内容为暴露和抨击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和要求。
艺术上受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影响,多采取联缀许多独立故事而成长篇形式,结构不甚严密,无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缺乏完整的典型塑造;表现手法上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写实。代表作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
1O.侠义公案小说:近代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的产物。
近代以前,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各自独立发展,近代开始合流,究其原委,大抵是由于政治腐败,对于清官与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适应弘扬圣德的需要。代表性作品有《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

11.四大谴责小说:
12.黑幕小说: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风行于1917年左右,目的是为了揭发“全国社会射影含沙之事,魑魅魍魉之形”,“使幕中人知所惧而幕外人知所防”。
由于作者自然主义的手法及缺乏严肃批判的态度,其客观效果并不是“劝惩”,而是教人许多做坏事的知识,其形式不像小说,颇似笔记和新闻报道。黑幕小说生命很短,“五四”前后就逐渐泯灭了。作品有汇编《中国黑幕大观》及《续编》两大册。
13.鸳鸯蝴蝶派:因他们惯写才子佳人,故人们喻之为鸳鸯蝴蝶派,辛亥革命后开始兴盛。
代表作品是徐枕亚的《玉梨魂》,代表作家还有包天笑、周瘦鹃、陈蝶仙等人,他们以上海《礼拜六》、《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等期刊为中心,既编辑又创作,有的更兼翻译。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在开明与蒙昧杂糅的时代氛围中人们的彷徨、困惑和无奈,具有社会心态史与都市文化史的价值。
14.《人间词话》:中国近代王国维的文学理论著作,发表于1908年。它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而以发挥前者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
王国维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这是他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另外在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也有精辟见解。这部著作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在过于受西方唯心主义美学的影响,而且过于推重唐、五代、北宋词人作品,贬抑南宋作家,有失之偏颇之处。这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词学史上影响很大。

15.“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
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涛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16.戏剧改良运动: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劫灰梦》,直抒国家兴亡感慨,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1904年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人陈去病、汪笑侬等标举“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揭开了戏剧史上新的一页。戏曲改良运动推动传奇杂剧创作出现新的繁荣局面。
17.春柳社: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于J915年解散。主要成员有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他们首次演出自己改编的剧本《黑奴吁天录》可以看作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个剧本。辛亥革命后,春柳社成员纷纷回国,用“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名称在上海、无锡、长沙等地公演了许多有进步意义的剧本,表现了民族独立于民主革命的愿望。
春柳社及当时其他一些话剧团体的活动,为中国现代话剧树立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中国话剧最初的基础。
18.南社:
19.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

20.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 先后在上海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以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21.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 出版合出诗集《湖畔》。 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诗发展上占有一定位置。
22.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1924年即有《南国半月刊》,田汉20年代的剧本代表作都在上面发表。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正式定名南国社。

23.语丝社:1924年11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
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社成员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注了现实关注意识。
“语丝文体”。
24.莽原社、未名社:是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办有《莽原》、《未名》,未名社有同人团体的性质,出书二三十种。主要人物有高长虹、尚钺、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等乡土文学作家和翻译家。

25.新月社:1923年,徐志摩、陈源、胡适、梁实秋等以聚餐会形式开始在北京活动。 1924年4月,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创办《晨报副刊·诗刊》,由此形成新月诗派,聚集了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等诗人。倡导新格律诗,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xueliyanxiu/5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