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课外辅导】

脊梁怎么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驳论文,是一篇批驳国民党反动当局中的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的悲观论调而写的针砭时弊的议论文。本文开头摆出对方的论据,进而指出对方的论点;继而又针对性地驳论证,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之后作者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用有力地论据加以论证。文章结构层次清楚,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逻辑清晰。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的佳作,学生也从中习得了如何彻底地批驳对方观点的方法,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于议论文尤其是驳论文的接触相对较少,关于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国内舆论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所以在制定目标和教学的过程上要有所侧重,要不断引导学生掌握驳论文如何“打靶子”,能够举出相应的事例论证,并能结合杂文的语言进行深入的品析,不要求学生一步到位,但是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创设良好氛围,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使用议论性性的语言来进行回答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文章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 品读文章,掌握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 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地位与价值,认识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我国不落俗套、独具一格的审美,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重点:    
1. 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2. 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陪伴在阿长身边,沉浸在生命中第一本宝书《山海经》里;和双喜他们一起月夜行船,去赵庄看戏,吃到了一生中最好吃的豆,看到了一生中最好看的戏;在日本仙台,摩挲着藤野先生给修改的讲义;回故乡见到儿时伙伴闰土,感慨世事艰难……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他在外族入侵的危机关头,发出怎样振聋发聩的呐喊。



2、作者简介
鲁迅(1894-1988)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3、检查预习
xuán    dǎo  xǐng    chá  kǎi    kuāng    miè    jǐ
玄虚    祈祷  省悟  搽粉  慨叹    诓骗    诬蔑    脊梁


4、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小结:从文章缜密清晰的结构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图画美作者先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再直接提出与之针锋相对的观点,由此我们要注意,驳论文文要树立批驳的靶子。


5、深入研讨
过渡:理清了文章结构,我们也找到了驳论文的逻辑思路,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去痛快淋漓地批驳对方的观点,感受先生杂文逻辑思维的缜密。
研讨
(一)自读课文1-5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阅读要求:
A.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形;B.组内交流 ,划出你认为重点的句子。
1.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填写下列表格:
明确:
对方的论据
对方的论点
作者的分析判断
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去的是“他信力”
“自欺力”
2.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2)求神拜佛是用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过渡:这几段的语言有鲜明地针砭时弊的“鲁迅”的特点,你认为那个词语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3.“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方法,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人他物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之意。
过渡:为了将对方的错误观点批驳得更加彻底,鲁迅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

研讨
(二)品读6—8段,思考讨论问题:
1.文中用了哪些例子来证明中国大有自信力的人在。
明确:鲁迅从古到今举例说起,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现在那些有自信力的人他们“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2.“中国的脊梁”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
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这里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过渡:同学们了解的中国的脊梁有哪些呢。
个人展示。
研讨
(三)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被摧残,被抹杀,不为大家知道的人(指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
过渡:鲁迅义正辞严地指出中国从古到今都有民族的脊梁,我们来欣赏今时今日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的发展状况,一睹当代中国脊梁们的卓越贡献。
(播放视频)
教师解说: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
中国桥,天堑变通途;中国路,四通八达;中国车,风驰电掣。它们是中国的靓丽名片,是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表,彰显了当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这些中国名片的研究、设计、建造者是有着极强自信力和责任心的中国脊梁,我们中学生要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刚才我们领略了鲁迅杂文的犀利和力量,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拳拳爱国情,也在视频欣赏中感受了大国工匠们的爱国心。
谁能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篇驳论文发表在外族入侵的关键时刻,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逻辑思维的缜密和论辩语言的犀利,更体现了先生炽热的爱国心和拳拳的爱国情。先生就是中国现代的脊梁,他针砭时弊,把手中的笔当成投向敌人的“匕首”,课文的批驳力量极强,文中大量运用了修辞方法,比如:仿拟、反问、排比、比喻等。
体会驳论文语言特点:准确、周密、犀利、精炼
六、本课小结
本文批驳了国民党反动当局中的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的悲观论调,逻辑思维缜密。
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开头先摆出对方的论据,进而指出对方的论点;继而又针对性地驳论证,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之后作者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用有力的论据加以论证。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同时,文章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七、作业
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说说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鲁迅在《最先与最后》中说:“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2.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逆境不利于人成长。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14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