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建筑培训】

登极
班级:建筑0801
姓名:贺凯丽
学号:2008001521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是文化思想的结晶。每一个时代的建筑布局设计,艺术风格鲜明地反映了该时代的经济、社会、科技及相应工程材料等特点,建筑的兴衰与社会的兴衰相始终。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史,可以看到,作为封建社会全盛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唐代建筑达到了突出的高峰,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格调高远,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显示出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建筑风格端庄稳重、富丽堂皇、种类繁多,但生硬呆板,折射出过度程式化和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色彩。
隋唐京城大兴——长安城
隋唐大兴城的创建和郭城内街、坊、市、渠的布局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公元581年隋灭北周。隋文帝开皇二年六月名高颖、宇文恺等人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设计新京城。
“隋文初封大兴公,及登极,县、门、园、池多取其名”,这座新京城也以大兴为名,“谓之大兴城”。
大兴城规模浩大,规划整齐,面积达八四平方公里。
分郭城、宫城和皇城。宫城先筑,皇城次之,最后建郭城。郭城内由若干条东西、南北向的街道划为若干坊。这些坊又东西分属大兴、长安两县。
郭城外东、西、南三面为两县的郊区。郭内遍布官衙、王宅、寺院和道观,东西各置一市,还开凿了三条水渠。宫城、皇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再北为大兴苑。
大兴郭城东西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约36.7公里。城墙夯土版筑。
每版厚约9厘米。墙基宽度在保护较好的地方,一般均在9至12米左右,但有不少地方残存宽度仅3至5米左右,城墙外、距墙基3米左右,有宽9米深4米地城壕。
郭城东、西、南三壁各开三门,其中南壁正中的郭城正门明德门为最大,有5个门道,各宽

5、深18.5米,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其中南面三门和东西六门的“六街”,是大兴城内的主干大街。这六条街道,除最南面通延平门和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其余五条皆宽100米以上,特别是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宽达35至65米之间;顺城街宽20至25米。各街路面皆中间高、两侧低,两侧并建有宽2.5米左右的排水沟。这南北十一条、东西十四条的街道,除宫城皇城和两市外,把郭城分为108坊。这108坊,以朱雀大街为界,东属大兴县,西属长安县。
各坊面积大小不一:靠朱雀大街的两侧坊最小,南北长500至590米,东西宽550至700米;位上列四列坊之外迄顺城街地六列坊次之,南北长度同前,东西宽则达1020至1125米;皇城两侧的六列坊最大,南北长660至838米,东西宽1020至1125米。城内诸坊除靠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因“在宫城直南,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每坊但开东西二门”,只设东西向的横街外,其余各坊都设十字街。街宽15米左右,两端开坊门。此十字街,据《两京新记》知可按位置分称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坊四周夯土墙。上述郭城和坊内各街道,有的部分被沿用到现代。
沿用下来的部分,宽度已大大缩小,有的还出现了不同的弯斜度。各坊内部的区别,依《两京新记》和《长安志》记录坊内分布的衙、宅、寺、观方位的用词,分四类情况,即第一、第二、北(南)门之东(西),第三、西(东)门之南(北),第四、十字街东(西)之南(北),似可估计每坊内又划为十六区。各区间除十字街外,还有“巷“相隔。
大约在唐天宝以后,区内发展了“曲”。
曲有“北曲”、“中曲”、“南曲”、“小曲”、“短曲”等称。

城内诸坊基本是居民区,其全部面积占全城八分之七。和汉代都城相比,隋大兴城居民区明显扩大,这当然和其经济。文化发展有关,但从其设计意图推测,大约主要还是承袭曹魏以来的都城为了直接控制大量人口的需要而规划的。
大兴城修建于开皇二年,当时全国还未统一,隋统治者力图直接控制大量人口,开皇九年,全国统一后这种作法意义就不大了,所以一直到盛唐,郭城南部四列坊仍“率五居人第宅”,“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中唐以后,永达里还有“园林深僻处”。延平门和延兴门间的东西大街之所以显著地窄于其他五条通城门的大街,当然与此有关,这都说明各代都城的规划与当时形势的需要是有直接关系的。
大兴城两市,东曰都会,西曰利人,对称地置于皇城外东南和西南,各占两坊之地,周建夯土围墙,开八门,内设井字街道和沿墙街道,井字街两侧凿剖面作半圆形的排水沟。
管理市场的市署和平准署位于井字街当中。两市是大兴城内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区,从其位置处于城内中不以北,接近宫城和衙署,可以推知两市的工商业主要是为贵族官僚集团服务的。
以上位于皇城东南、西南两侧规划完整的都会、利人两市布局和流布郭城、宫苑的纵横水渠,以及前面所述城内东西、南北向的宽广街道,明显地反映了隋王朝统一全国前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唐长安城的建设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开始的,所以历史上通常把二者称作隋唐长安城。隋唐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龙首原的南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而发源于秦岭山脉的众多河流自南向北流经关中平原,围绕着长安城,纡徐逶迤,构成了长安城的自然水系:北面有渭水、泾水,东面有灞水,浐水,西面有沣水;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胜景。
有了长安城富足的用水环境,才构成了城市点、线、面,高、低、平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形成了城市良好的城市景观,而且构成了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改善了长安城的小气候,为长安城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盛唐时期标志着中国建筑高潮期的到来。一方面北方建筑的开阔气派与南方园林的曲折幽致互补长短;另一方面异国的五彩装饰和中国建筑的土木主体有机结合,使得长安城成为建筑精品的荟萃之地。经探查,隋唐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周围约36.7公里。若加上城东北的大明宫和广阔的禁苑,城市面积达25000公顷。
整个城市布局严谨,街衢修直,有廓城、皇城和宫城、里坊及东西两市,人口一百万,为古代世界第一大都城。[1]从都市规划到组群布局,乃至单体建筑,水平都远远超过周围各国,使得中国建筑艺术与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
筑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长安城设计思想的核心乃是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随着国力的强大和皇权的巩固,皇家宫殿成为城市的中心和主体。在设计上一改秦汉以来面朝后市的布局,宫城、皇城和廓城三重相依,由南向北,同用一道北城垣,突出皇帝所居的宫城象征北极星周围的紫微垣,皇城则象征着地平线上以北极星为圆心的天象,而廓城则象征周天之内,以突出群星环拱北极星的布局思想。
长安城的另一设计思想是群体组合。它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固与成熟。
宫内主要建筑对称布局,但又不是封闭自足、呆板划一的单纯构图,而是以平面组合而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既有一定法则,又交叉相连。宫殿区、生活区、园林区、单体结构与群体建筑配合得体,空间序列与平面组合和谐统一,给人以形象知觉与意境之感。为了突出这些设计思想,长安城首先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方正规矩。南北中轴线为朱雀大街,从廓城正南门明德门到皇城正门朱雀门直抵宫城正门承天门,门内是沿中轴线排列的层层殿宇楼阁,这条轴线长达9公里,比北京城从永定门到钟楼7. 5公里轴线还要长。同时巧妙地利用被称为六坡的六条冈阜地形,以象征乾卦六爻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2]突出城市主要建筑,造成高屋建瓴之势,体现了皇权至上和总托宇宙的精神满足。
明清北京城是继长安城之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一典范,城区广60万平方公里,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由于封建制度的高度完善和等级的森严,它的设计布局更加突出皇权至上和封建宗法观念。北京的皇家建筑从永定门开始,经天安门、太和殿、钟楼形成一条近8公里长的中轴线,故宫正当这条中轴线的中部,它将近万间宫殿建筑组织得主次分明,有条不紊。故宫左面为太庙,右边为社稷坛,北面是市场,完全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标准规划;建筑的位置布局,也都复现了天子有“五门、三朝、六寝”的制度,方正对称,充分体现了封建王朝等级秩序所获得的艺术效果。

明清北京城布局建制
历史前沿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
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
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
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嘉靖时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
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清称广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实测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大于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街道格局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
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长安大街、宣武门大街、西长安街、阜成门街、安定门大街、德胜门街等等。
被各条大街分割的区域,又有许多街巷,根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统计,北京内、外城及附近郊区,共有街巷村1264条左右,其中胡同457条左右。比较而言,以正阳门里,皇城两边的中城地区街巷最为密集,达三百余条。
这是由于中城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
周围居民区
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坊下称铺,或称牌、铺。
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中城区(正阳门里,皇城两边)有9坊,68铺;东城区(崇文门里,街东往北,至城墙并东关外)有5坊,朝阳、东直关外,郑村霸,37牌,199坊;西城区(宣武门里,街西往北,至城墙并西关外)有4坊,河漕西,朝天宫西,阜成、西直关外,20牌,101铺;南城区(正阳、崇文、宣武三门外,新城内外)有8坊,49牌,247铺;北城区(北安门至安定、德胜门里并北关外)有7坊,安定、德胜关外,90铺。
全城及附近郊区共有33坊,106牌,705铺。以北安门街和棋盘街(正阳门里)为界,以西属宛平县管辖,以东属大兴县管辖。西城全属宛平,东城全属大兴,中、北、南三城两县分治。其中宛平县有坊13,胡同312条。
由此可见,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东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明代北京城除设置二县外,还设置与二县地位相当的五城兵马司,名为专理“刑名盗贼”,实际上其行政职能已接近今天的市政机构。
中城兵马司在仁寿坊(东安门外东北),东城兵马司在思城坊(东安门外东南),南城兵马司在城外正阳街,西城兵马司在咸宜坊(西安门外西南),北城兵马司在教忠坊(北安门外东北)。
清代时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沿袭明代规模。其管理除仍置宛平、大兴二县外,则划归八旗驻防。正黄旗居德胜门内,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分为左右二翼。。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igekaoshi/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