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课外辅导】

诗歌565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研修日志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自“诗三百”至唐诗宋词,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也能听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愤呐喊,“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徜徉在这部宝典中,如果学生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老师依然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肢解成字、词、句的知识点堆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探寻审美客体,建立审美感知,达到“应目”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的,也可以意境的、人情的,甚至是哲理的,它们是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诗歌教学中的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要深刻挖掘各种审美对象,把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凝聚中审美对象上,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达到“应目”的初级审美体验。
美感效应称这阶段为“诱导效应”。
(一)景物美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中,诗歌内容占绝大部分,其中描写了好几种景物: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有“河畔金柳”、“波光艳影”的“康桥夕阳图”;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入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归园田居图”;有“云霞明灭”、“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天姥梦游图”等等。这些景物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言志的对象。作品中用精美的词语描写景物,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联想翩翩。
诗人的情感和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景物的调协,使得两者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
它们相互烘托,益见其美。这就是由于物景对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和谐的美。
(二)、韵律美鲁讯先生曾说过,诗歌起于劳动,源于“吭唷、吭唷”之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诗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以“四言”为主,读来节奏鲜明:硕鼠/硕鼠,无食/我暴。
三岁/贯女,真 /有顾。逝 /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受得/ 。此节奏确如“吭唷吭唷”之声,后来演变为歌谣。
奴隶们一这劳动,一这歌唱(咒骂),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古诗词曲大可以用来歌唱,既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至今可以歌唱。
即使是不可歌唱的现代诗歌,也具有音韵美。现就载望舒的《雨巷》,感悟诗歌的音韵美:全诗共七节,其中首节和末节除“逢着”与“飘过”两词不同之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首节) (末节)撑着油纸 ,独自 撑着油纸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重言复唱、首尾呼应的手法定下了整首诗韵律的主调,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构成全诗回旋的整体韵律美。
中间五节,每节六行,匀称严整,三、六行压韵,“ang”韵就象芭蕾舞演员,在全诗中旋转、跳跃,反复出现,充分达到了节奏舒缓、声韵和谐的艺术效果。
(三)意象美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
因此,意象具有象征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可戴望舒的《雨巷》:……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在诗中创造 了一上“丁香意象”。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也是诗人的象征。
诗人彷徨求索,为的就是寻找姑娘——理想,然而这“姑娘”“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是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的象征。又如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意象很独特,从稻束互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诗人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一 线索,把不同的意象贯穿起来,隐含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朱光潜语),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要想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得领悟意象之美。
(四)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我们也常常用“诗的意境”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优美。诗的意境往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联想到禅道的虚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联想到隐逸的清空灵;“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使春花绽放、鲜艳夺目的意境全出;等等。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目》:枯藤老树昏 ,小桥流水人寥,古道窗风病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物象构成一幅秋天的今晚萧瑟苍凉的图画:枯藤 缠、老树衰颓、昏鸦瑟缩……,表现出诗人(天涯游子)的彷徨苦的心境。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人情美诗有状物写景、抒情议理的,也有叙写人情的,描写与人间的变往,表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其中有:有情人之间的,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诗歌。邶风》中就有描写:静女其妹,俟我于城 。
爱而不见,撮昔踟蹰。静女奠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奠, 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姑娘之间的一次约会。女子的迟迟不出现,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断徘徊。此时,青年男子想起了以前相会的情景;女子赠送他彤管(管乐器)和荑(茅草芽)。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是恋人之间的一种人情美。也有新人之间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纸火之后,在你拍去 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 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之后。
在乐 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 之后,在你把小儿子 柴刀 的手包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 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 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她勤劳;搭灶、拍灰、补衣、包伤口、掐子……;她爱人:爱我、爱夫儿。她对亲人的爱都表现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这简单的日常生活,却含蕴着纯朴的亲人之间的人情美。
无论是哪一中人情,都饱含着强烈的人世间的情感,这些情感都会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就是人情美,让人的情感、心灵得到一净化与升华。
(六)哲理美发展的观点是只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白居易《草》中有言:高高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今年的草是新生事物,去年的草是陈旧事物,新事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汲取旧事物生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发展不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它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它的实质内容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相对、平衡的观点也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卡之一琳在《断章》中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通过两组相关的意象,表达了相对、平衡的观念:人可以观赏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成为被观赏的对象,这是相对;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这一切也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的。这是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储存,明白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怨尤。
语文教学应负有思想教育的任务,但如果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不但不会有应有的效果,有可能还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上进行抵触。所以我们要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应该接受。美,无处不在,除了以上几种审美客体之外,语文课堂氛围也具有审美因素,尤其是诗歌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师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和投影的渲染;录音配乐、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等等。它们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无论任何一种审美对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在我们的心里产生共鸣,受到美的净化、升华,这就是“会。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9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