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课外辅导】

幼儿诗歌画
“吟诗作画”悟古诗
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涵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古典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
那么,现实又是怎样。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对庞杂,而教学时数相对不足,再加上中考等各类考试都以背诵默写作为考查的重点,所以很多教师将重心仅仅放在了背默上。“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正是因为它的这一特点,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意境,领略情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但现实又束缚着我们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深究,而仅仅只是识记。因不理解内涵往往只是事倍功半,也造就了古诗词在实际教学中的尴尬地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此状况下,如何将诗歌的价值、中考要求、实际教学课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研究的课题。
古人喜将诗画相结合。
文人墨客聚会,往往喜欢题诗作画,逢作画旁边必会附上一首诗,或因诗作画。可见,诗画本是一家,在阐释某一意境上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这一规律。
诗歌的语言相当简练,而且创作的朝代离现在很远,所讲述的事件、表达的情感离现在学生的生活也很遥远,所以靠老师的讲解,古诗教学肯定是枯燥乏味,失去美感的,学生也只会是“剪不断,理还乱”。既然诗画是一家,现代学生又常常喜欢表现他们的“涂鸦”才能,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点呢。另外,大多数初中课本每一首诗词下面都会附上一幅插图,我们亦可好好利用。
例如鄂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首古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下面的图画。首先让学生自由将这首诗读一遍,再让学生看下面的这幅画,告诉老师,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他们会总结出看到了宫殿,月亮,一位男子带着行李骑着沮丧的马远离宫殿,四周还有低沉的云,“枯藤老树”……接下来老师提问:“整幅画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一阵凄凉之感。
“那么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内容呢。”学生会很快指出,画中的不是月亮,应是“夕阳”,因为诗中说的是“白日斜”,他骑马远离宫殿对应的是“吟鞭东指即天涯”。“黄昏时分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画上独独夕阳很显眼。”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感受到一种离别的凄凉,所以不难分析出夕阳是为了衬托离愁。
“如果要你在这幅画上再添加些事物,你会添加些什么呢。动手试试吧。
”学生很快拿起笔,动起手来。
有同学会继续在图画上添加一些渲染凄凉之感的景物,但更多同学会在枯枝下画一些飘落的花瓣,以填补最后两句诗的空白。学生解释添加这一景物理由后,教师适时地穿插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整首诗的学习可以说在“谈画”中迎刃而解。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要求大家合上书本,闭上双眼,头脑中想象自己和编者合作完成的那幅画,将整首诗背诵出来,结果全班有80%的同学在半节课的学习时间内将该诗流畅地背诵了下来。

试观这一首诗的教学,有没有一种文人墨客聚会谈诗作画的感觉呢。相信很多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都会有这样一个小发现,那就是语文课本有时会像美术课本:动物、人物,都会被学生改得千奇百怪、面目全非。
既然喜欢,就不要让他们偷偷摸摸的,而是光明正大地改吧。在作画的过程中,运用诗歌学习所需要的想象力,使诗歌的意象,全部都得以呈现,而且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当然,并不是编者所备的每幅画都适合我们“谈诗作画”教学,有时画面根本不利于学生的背诵记忆,所以,就让他们自己拿起画笔,插上想象的翅膀,为诗歌配画。
如鄂教版七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编者配的画非常简略,只有简单的江水,很少景物。
那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只要求他们在一张白纸上根据诗的内容做一幅画,上课的时候,向其他同学讲解这幅画每一处的意图。青山,绿水,挂着直帆的舟,挂着有弧度的帆的舟,东边的海日,西边海日,归雁,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表现江春的景象……真是应有尽有,大大出乎教师的想象。
在不断的争论中,一步步纠正景物应具有的特点,半节课下来,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赏析并诵记了这首诗,最后将这首诗题在自己的画边,当做自己的“真迹”,学生个个欣喜若狂。
“吟诗作画”古诗教学法将古诗最初、最原始的一种状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古诗的枯燥死板,也解决了因没理解意思而不断犯的“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拧?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
高效率的解决了诗歌价值、中考要求、教学课时实际三者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事半功倍。当然,并不是说这一教学方法适合所有诗歌的教学,它只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是以生为本课堂探索的一个开始。
[作者通联:武汉初级中学]。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zhongxiaoxue/145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