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实用文档】

警策
浅述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
摘要: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它对文章的缘起、构思、写作、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写作的毛病以及文章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其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因此以创作构思为中心。它继承着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遗产,并为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奠立了深厚的基础。
陆机,字士衡,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261年)生于吴郡(今江苏吴县),晋惠帝司马衷泰安二年

(303)年因卷入八王之乱的政治漩涡之中,而被成都王颖密命手下牵秀捕杀于军中,死时年方四十三岁。陆机虽然终遭战乱之不测,但在生前亦曾经历了一段西晋史上相对稳定的时期,晋武帝灭吴(280年)之后,西晋文学在其间有了重要的发展,以贾谧为中心的“二十四友”称盛一时,陆机亦在此际获得了张华的赏识,文名大噪,不仅创作了诸多的诗、赋,更写下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价值的《文赋》,蔚为一时美谈。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作品形态与作品风格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2。《文赋》全文1700余字,包括序文共二十段,每段分论一个中心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文章的起源,二、文章的构思,三、文章的写作,四、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五、各种问题的特点,六、文章的毛病,七、文章的社会作用3。


1、论文章的缘起
文章开头便开宗明义地提出文章写作的动因,陆机认为作文之由不外两途:一是感于物,即观察自然万物的感受;二是本于学,即研读古书经典的体会。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秋天树叶凋落使人悲伤,春天树木抽芽使人喜悦,看到霜雪使人胸怀贞洁,面对白云激发人的高远志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人们在研读古籍时会为古人崇高的品德,清正的节操所感动,而文章的辞采也会使人产生美的联想3。这些都是促使人写作的动因,于是“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陆机把写作的动因归于生活、读书有所感受,并把生活感受看作是文章写作的主要源泉。


2、论文章的构思
陆机认为文章构思,首先要排除一切干扰,使思想高度集中。“其始也,皆收视反听”,不视不听,有视而无见、听而不闻、心不外用,在思想高度集中的前提下,进入构思过程。整个构思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如何体现“物”的问题,即是创作中构思问题;第二阶段是“文”如何表达“意”的问题,即创作中语言表达的问题。
“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便是指写作过程中“物”、“意”、“文”的关系。
陆机这里所说的“意”是指构思中的意,“物”指人思维的对象4。
陆机主张质文并茂,追求“物、意、文”的有机统一;主张“尚巧”、“贵妍”,“相宣”,力求实现“文辞逮意”5。
第一阶段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并围绕着文章的主题,而作者对某一方面的感受便限定了文章主题的范围,文章的构思也就在主体范围内驰骋想象。广泛搜求表现主题的素材,经过深入的想象构思,事物的情理由朦胧到鲜明,事物的形象也清晰地纷纷呈现,因此作者对主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于是构思进入“文”如何表达“意”的阶段。
第二阶段也就是如何用文辞表达文章主题的问题。 搜集足以表情达意的文辞,广采诸家文作的精粹,吸取古代经典中的佳句,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养料铸造新词2。
陆机从创作的构思角度和写作两个角度对“意、物、文”三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来解决创作中的“意称物”,“文逮意”6。



3、论文章的写作
陆机首先提出了“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要分辨文义按部归类,考核词性分列就班,组成一个大致的文章体系,即写作大纲,有了一个大致的文章体系或大纲,文章的表述组合可以多种多样2。
关于文章的主题思想,陆机提出了“警策”问题。
树警策以振全文7,有了“警策”的辞语来统领全文,文章主题思想就更明确,文辞组合也就更有条理。关于遣词造句,陆机特别强调准确精当,能很好得地表达文意。文章还要富于文采,也就是说文章的立意要新巧,文辞要华美,声韵要错综变化。


4、论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
在文论末尾,就灵感问题做了专门的探讨。“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所谓“应感”就是今天说的灵感,陆机将其称之为“应感”和“天机”8。灵感的获得,源于生活,来自实践9。
陆机总结说灵感去时,竭智尽虑来写,也难免有误;灵感来时,率意命笔也很少有差错。
关于文章写作中的灵感问题,陆机第一次做了较具体的描述,是文学理论上的一大发现,对后人很有启示。



5、论文章各种题体裁的特点
1.“诗缘情而绮靡”,诗,因情而生又表达感情,要求辞藻华丽并具有音乐美。
2.“赋体物而浏亮”,赋,这种题材长于描述事物,所以要求明快清晰。
3.“碑披文以相质”,碑文,这种文体语辞要质文相称把握有度。
4.“诔缠绵而凄怆”,诔,用于哀悼死者,词要缠绵悲凄。
5.“铭博约而温润”,铭,内容广博而文体简短,用词讲究平和温润。

6.“箴顿挫而清壮”,箴,用于警醒,所以辞铿锵顿挫,语壮而气清。
7.“颂优游以彬蔚”,颂,用于歌德,行文要大气洒脱而词藻美盛。
8.“论精微而朗畅”,论,用于析理,讲究分析精密叙述明畅。
9.“奏平彻以闲雅”,奏,用于向上陈述事理,要语气平和而说理透彻,用词从容优雅。
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点,把中国文论的重心由“言志”转向“缘情”,且对赋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认识10。
他对这十种文体特点的概括有的总结的较好之处,但也有不够全面的地方。



6、论文章的毛病
陆机探讨了文章的各种毛病,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文辞与文艺组合的矛盾。
2.文章主题不明。
3.文章忌与前人雷同。

4.文章中的佳句颖脱,众辞不能与之相称。

5.文章题材偏狭,单调贫乏。
6.文章内容萎靡纤弱,浮艳无光。
7.文章背离正道,寻虚逐微。
8.文章内容放荡,形式妖冶。
9.文章过于清淡,缺少文采3。

七、论文章的社会作用
《文赋》最后一段专门论述了文章的社会作用,陆机继承了前人的论点,提出文章可以“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对文章的艺术效果做了较具体的阐述,但是他所提出的文章社会作用仅限于教化方面,而对文章的认识、讽喻作用未能较好地论述,这是不足之处。
陆机的《文赋》对一些文学创作理论做了大致的概括阐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可以总结概括为: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
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宠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奸”。《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总结:
陆机的《文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将“物、意、文”矛盾关系引入创作过程,并对文学构思过程及艺术表现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11,还提出了“缘情”等主张,。
对为文的利弊,他提出了“达变识次”的见解和“唱、应、和、悲、雅、艳”六条文学创作标准12,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雅琪.“儒玄揉合”精神下的“文学”理论——陆机《文赋》中的审美意识[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79-88
[2]李天道.近十年来陆机《文赋》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12):83-88
[3]陆联星.陆机《文赋》的文学见解[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

(1):74-80
[4]孙吉,胡吉星.简析陆机的文学创作理论[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127-128
[5]张坤晓.从《文赋》看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  51-53
[6]余跃.陆机《文赋》中创作对“意、物、文”三者关系的探讨[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 33-34
[7]郝思瑾.从《文赋》谈陆机的修辞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141-142
[8]徐延春.灵感的实质——对陆机关于灵感的一点看法[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4):8-12
[9]刘溶.我国文学理论开山之作——《文赋》[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

(3):72-76
[10]张照.从《文赋》看陆机赋“体物”特色[J].皖西学院学报,2007,(1): 76-78
[11]胡吉星.简析陆机《文赋》的文学思想[J].新余高专学报,2010,(4):44-45
[12]刘宗敏.试论陆机的《文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2): 22-26 。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wendangdaquan/8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