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risingsemi.com--出国留学】

周总理诗歌
《春日偶成》
*一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 *二 樱花红陌上, 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 相思又一年。
    一九一三年八月,周恩来同志来到天津南开学校学习。这两首诗,作于一九一四年,是迄今我们所见到的周恩来同志最早的诗歌作品。当时,周恩来同志年仅十六岁,不但学业方面名列前茅,而且积极从事爱国进步社团活动,与几位同学发起成立了“敬业乐群会”,创办了《敬业》杂志。周恩来同志在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一六年担任《敬业》、《校风》等刊物的总编辑时,撰写了许多社论、时评、纪事和文艺作品,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朽,唤起青年和民众的觉醒。
这两首五言绝句,刊载在《敬业》创刊号上。     一九一四年前后的祖国,正处于窃国大盗袁世凯统治时期。
在一九一三年三月国会召开前夕,袁世凯阴谋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勾结帝国主义,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并罢免江西、安徽、广东等省的都督,派兵南下,挑起内战。孙中山先生当即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即“二次革命”)。
由于当时袁世凯的反动势力还比较强大,孙中山的讨袁武装受挫,使“二次革命”遭到失败。袁世凯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中华民族又经历着深重的灾难,劳动人民又被投入水深火热之中。     《春日偶成》的第一首诗,周恩来同志以忧愤的心情,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控诉了反动头子袁世凯祸国殃民、镇压革命的罪行,并且预感到革命人民必将奋起抗争的前景。
后一首诗,通过对祖国美好的大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光明和进步,时刻“相思”着革命的春天到来的热烈情感。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注释】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诗,作于一九一六年初,以“飞飞”的笔名发表于《敬业》第四期上。  诗题中的“蓬仙兄”,是周恩来的同学好友张蓬仙,东北吉林人。
他在一九一三年秋和周恩来同时考进天津南开学校,是“敬业乐群会”的三个发起人之一,并任会长。周任副会长兼《敬业》主编。他由东北老家去日本后一年,周恩来也去了日本,常有交往。“九·一八”前后,张蓬仙贫病交加,死于北京。
  第一首七律,通过与同学好友共同战斗生活的回顾,抒发了为拯救祖国而刻苦自励、热烈期待他日为国立功、在革命胜利之时再与好友欢聚的无畏和乐观精神。第二首是五律,着重抒写了与好友惜别的真挚情感和良好的祝愿。最后一首也是五律,则是对同学好友参加进步学运所取得的成绩的赞扬,表现了周恩来虚怀若谷的谦逊美德。
《次暤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赏析】
这首诗,是周恩来为反对张勋复辟而写的重要作品。一九一六年,袁世凯死后,张勋为了打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处心积虑,勾结各地军阀,在徐州订立臭名昭著的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妄图复辟封建帝制。“(白加皋)如夫子”,即张(白加皋)如先生。他当时是天津市南开学校的教师,有爱国民主思想,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曾应“敬业乐群会”的邀请,欣然加入该会的诗团。当他从报纸上看到军阀徐州会盟的消息时,十分气愤,疾书《伤时事》一诗。
周恩来读后,当即步韵奉和一首,一同发表在《敬业》第五期上。周恩来和诗,从军阀重开战的风云突变写起,明确地指出,由反动军阀所造成的“举国昏沉”的黑暗局面,是不足道的,表现出敢于蔑视强暴和立志变革现实的革命精神。后两句,以草木摇落的秋天和凄切哀婉的虫鸣作为象征,暗示了封建军阀张勋之辈复辟倒退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不过是死前的悲鸣而已。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赏析】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
“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
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
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
“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
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孤单单站着一位女子。樱花杨柳,那个可爱。冷清清不言不语,可没人来问她。
在一片歌舞升平嘈杂的公园里,青年周恩来的目光却转向了一位默默无语的美少女,并静静的注视,为她写下了这一首温馨的小诗。如果结合当背景分析,不难发现这孤零零的女子便是隔海相望的祖国,在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大发展之时,在十月革命送来隆隆炮声时,这位沉默的女子不能再沉默下去了,任环境如此嘈杂,任美景在侧,我的心永远在她那里,我会义无反顾的回到她的怀抱。
再从另一个角度讲,青年周恩来刚刚接触的这位沉默的女子就是马克思主义这股温泉,在南开及日本留学期间,总理接触了很多的思想流派经典书籍,但最终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此时,这位青年也仅仅是如同心中默默暗恋一位女子一样,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虽然看似淡淡而又不可抑制的浓厚之情。正如另一句诗所说“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
后悔现在才遇见你,我可爱的姑娘,我们的相遇太晚了,但一切并不迟,我愿与你相伴终生。历史最终证明,周恩来与这位女子携手走过一生,在回国后数十年的革命历程中,这位伟人践行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濛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在诗歌里我们看到周恩来接触社会主义新思想后认识到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可以救中国这“一点光明”。
对革命的向往,成了他创作诗词的源泉。这首诗自然气息浓厚,颇有感染力,直抒胸臆,又隐然寄托着现实的呼唤,也折射着周恩来总理早年追求真理的博大胸怀。其后,周恩来离开京都,乘船从神户出港,经日本著名的明石海峡,进入日本濑户内海,途经门司、北九州,通过济州海峡,回到天津后,随即义无返顾地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岁月荏苒,沧海横流。到上世纪70年代,周总理的京都之行和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却又有了新的历史意义。1978年9月,为了表示日中的友好愿望,日中友好团体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京都总局率先发起在京都筹建周恩来诗碑的倡议,以纪念他为日中友好事业呕心沥血的伟绩。
10月27日,时任副总理邓小平、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来日本访问京都之际,在京都日中科学技术者交流协会等各方日中友好团体的支持下,由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京都总局会长吉村孙三郎向廖承志提出希望,要求给碑文题词。
廖承志会长欣然接受,回国后深情地挥毫写下了碑文诗篇。日本日中友好团体收到廖承志会长的碑文题词后,于1978年12月21日,交给了京都市政府,由此以京都的日中友好团体为中心的诗碑建立委员会开始各种准备工作。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②
登高远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创作背景
1917年9月,刚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周恩来,怀着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目的,就在那金秋送爽的日子里,东渡日本,开始为期近两年的留学生涯。
留学期间,他在潜心学业的同时,热切关注着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对腐朽的反动势力的痛恶溢于言表,对新生的十月革命抱有无比的热情。当时他将自己的爱憎情感倾注笔端,先后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四次游园山公园》等著名诗篇。

《雨后岚山》作于五四运动前夕,作者已决定回国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准备踏上归途之际,畅游岚山,他面对黑暗如磐的夜色,遥望满目疮痍的祖国,触景生情,感时述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巧妙地将写景、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万绿中拥出”的“一丛樱”象征新生事物;用代表“岛民心理”的“十数电光”象征进步的革命的民气;通过赞美不假人工的自然美,批判矫揉造作的旧文化,歌颂顺时应势而生的新文化和新生的革命政权;从黑夜里的电光中看到民心所向以及反动势力的消亡的未来。“自然”和“粉饰”,新生和腐朽,革命的反动,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了诗人高洁的审美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而且还具有颇为珍贵的革命史学价值。
《四次游圆山公园》
四次来游,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

灯火熄,游人渐渐稀,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

〖解〗这首诗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九日。

此诗前一节重点是写景。用“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和“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两句,点出圆山公园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
后一节则由景及情,联想到西京炎凉的世态和成败繁枯的人世等社会“客观的现象”。篇末用含蓄深沉的笔调抒写了革命的情怀:不管何时再开芳草春花,也不管客观现实如何演变,都无所挂碍,都不会动摇热烈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坚定信心。周恩来得知南开大学成立的消息后,于一九一九年四月,离日回国。
他先到东北看望伯父。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闻讯回到天津,应邀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积极宣传、推动反帝爱国运动。九月,周恩来组织运动的领导者、积极分子,打破封建习俗的束缚,发起建立不分男女界限的“觉悟社”,本着“革心”、“革新”的精神,以“自觉”、“自决”为主旨,采取的方法有四:一,取共同研究的态度,发表一切主张;二,对社会一切应用生活,取评论的态度;三,介绍社外人的言论——著作同讲演;四,灌输世界新思潮。“觉悟社”成立以后,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社员们共同钻研新思潮的各种理论,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
一九一九年九月,他们约请刚刚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的李大钊到天津讲演;第二年,“觉悟社”部分社员,又邀集少年中国学会、人道社、曙光社和青年互助团等五个团体,在北京陶然亭茶话,目的是要争取达到“进一步的联络”,讨论“标明”“主义之必要”。
周恩来即席发表演说,李大钊代表少年中国学会答谢。由这次座谈会决议而产生的《改造联合宣言》,主张互通“声气”,不事“空谈”,“组织起来去切切实实地做点事”,并正式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一九一九年,“觉悟社”刚一成立,立即筹编《觉悟》机关刊,在创刊第一册上,刊登了周恩来五首白话诗。其中,上述《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四次游圆山公园》是在日本写的,另一首题为《死人的享福》则写于回国以后。和他自己风华正茂的年岁、追求真理的豪情紧密联系的樱花,成为周恩来的一个萦绕终生的情结。
建国后他曾多次向日本友人询问中野、上野樱花的长势。中日建交前后,日本友人也多次邀请他访日,由于病魔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而未能成行。
这个愿望由夫人邓颖超实现了。一九七九年在樱花盛开的时节,邓颖超在京都岚山为周恩来诗碑剪彩时说:“绚丽的鲜花,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千树万树同时开放,又豪迈地无所保留地谢去,对年轻的周恩来追求人生真理,给予很大的启示。
” 。

本文来源:http://www.arisingsemi.com/yuyanliuxue/56164/